‹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4 | 浏览: 416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2Rank: 2

妈豆
25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1#
发表于 2010-12-2 15:34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序言教育的美妙境界― 有心而无痕 前言走好这趟单程旅行 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时,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细节的处理水平。 1、“打针有些疼” 2、不要捉弄孩子 3、给小板凳揉揉痛 4、每年都来的圣诞老人 5、长大要和马晓飞结婚 6、像牛顿一样 7、古诗滋养的孩子 第二章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孩子原本不需要为学习而苦恼,凡是因为学习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为他遇到了不正确的引导。只要观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学习就可以变得轻松愉快。 1、让孩子识字不难 2、开“小卖部” 3、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 4、修得一支生花笔 5、好阅读”与“坏阅读” 6、阅读需要诱惑 7、不看“有用”的书 8、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课本” 9、写作文的最大技巧 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奖惩,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里。品格决定命运,童年决定一生。 1、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2、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3、可不可以批评老师? 4、遇到一个“坏小子” 5、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6、“成人仪式”写给女儿的信 第四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培养“好习惯”过程中如果方法用得不对,恰恰就培养了坏习惯。方法用对了好习惯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正确的方法,其实远比错误的方法简单易做。 1、“不陪”才能培养习惯 2、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 3、替孩子写作业 4、不写“暴力作业” 5、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6、不考100 分 7、考好了不奖励 第五章做家长应有的智慧 家长掌握着孩子的命运。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自己做起。家长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让孩子的命运有“千差万别”的不同。 1、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 2、幸福的家就是五星级宾馆 3、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4、“不管”是最好的“管” 5、做“听话”的父母 6、学会开“家长会” 7、不做穿西装的野人 第六章小事儿就是大事情 儿童无小事,所有的小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确的观念,不误导孩子,就是帮孩子成就了大事。孩子也会以做大事的气质回报家长。 1、女儿的“隐私” 2、如何让孩子爱吃饭 3、睡觉不怕吵学习不怕吵 4、不怕小动物 5、如何让孩子自觉地少看电视 6、小小独行侠 7、上海遇骗记 第七章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 一些“坑”堂皇地布在路上,从来不缺少被坑者。而一个“坑”足可以折断儿童的某一种天赋,严重的可以毁坏他的一生。如果家长知道那叫“坑”,花钱买伤害的事情就不会再发生。 1、河流可以是粉色的 2、不上学前班 3、暴力作业就是“教育事故” 4、不是电脑游戏的错 5、“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 未完待续...........

Rank: 2Rank: 2

妈豆
25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序 教育的美妙境界― 有心而无痕 朱旭东 第一次读到尹建莉的作品是她的诗歌。那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刚为他们这一批教育硕士确定了导师,她当时很明确地选择了教师教育作为其研究方向,因为我在做教师教育方面的研究,我们自然就有缘认识了。 她初次和我见面时,送了一本自己的诗集给我。她的诗写得很好,但也让我有微微的担心。一个“诗人”,能静下心来认真地去研究一个问题,并用完全不同于文学语言的学术话语去完成自己的论文吗? 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她是个胸有诗情,却脚踏实地的学生。她的论文做得很认真,写得也很规范,并且有自己的观点。同时,在做论文期间,她的另一篇文章还获得了北师大教育学院首届研究生学术节征文二等奖。这些,让我对她的学术研究能力有了信心。 尹建莉从北师大获得硕士学位后,开始去忙碌她自己的工作;只是在每年教师节,她会和我联系。令我没想到的是今年教师节前,她带来了她新书的样稿。二十几万字,我几乎一口气读完。 我以前看社会上流行的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不多,但也接触过几本,那种口号式的、群体无意识的东西不合我的胃口。尹建莉的这本书却让我一口气读完。并非因为我们曾有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因为她的东西写得不仅通俗,而且非常专业;她对一些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之深和操作之精辟,甚至让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比如儿童阅读方面,家庭文化建设方面等。 尹建莉对教育有着深沉而执著的情感,她曾立志要到小学去工作,认为小学教育最重要。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她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她现在用研究和写作这种形式,致力于教育理念的传播。她说她的目标是让正确的教育思想直接作用在孩子们身上,而不是停留在书面文字上或理论层面上。所以她写作这本书,是以一个家长的身份和研究者的角色来写的,把抽象的教育原理用日常行为讲出来。我认为这本书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教育学素养;既有思考力度,又有可读性。能同时做到这几点,不容易,非常可贵。它可以真正为家长提供实用的养儿育女的思路。我看了此书后,它似乎在影响着我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我早有耳闻,知道她的女儿很优秀;只是在读了她的作品,才知道每个孩子的优秀都是有出处的。从书中可以看到,她对女儿何等用心,而她的教育手法又是何等自然无痕― 这才是真正的教育,是教育最美妙的境界。 一个有心的小伙夫可以成为一名高级厨师,一个有心的妈妈也可以成为一名儿童教育专家。哪个孩子不需要有教育素养的父母呢?现在社会上的普遍情况则恰恰相反,家长们对孩子用心了,但用得不是地方,主要以管教为主,处处充满痕迹深重的干涉,儿童所体会的多是强制力,而不是教育。如果这本书能让家长和教师们看到,面对孩子时如何“有心”,教育孩子时如何“无痕”,那么就是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本序言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未完待续........

Rank: 2Rank: 2

妈豆
25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前言————当我们手上有块玉时 读到一则寓言。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们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 年轻的父母也得到一块玉—— 可爱的孩子—— 多年后的结果却是,一些人得到了令人满意的作品,一些人眼瞅着玉石的变化越来越失望。二者的区别,就是后者使用的,常常是锄头。 可有谁会认为自己那么笨呢?现代人都很自信。 我认识一位博士,他个人无论在做学问、干工作还是为人处世等方面都非常好。中年得子,珍爱如宝。他知道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所以特别注意孩子的品格培养。他的孩子刚刚2 岁,经常自顾自地玩耍,大人和他说话充耳不闻。做父亲的认为礼貌要从小培养,看到孩子这样,很着急,就会走过去拿开孩子手里的东西,严肃地告诉他,大人和你说话必须要回答。孩子对他的话不在意,当下哭闹一番,事后总是“故伎重演”;他就一次次地把儿子从玩耍中拉出来,对儿子进行批评教育。他坚定地说,我必须要把孩子的坏毛病纠正过来! 博士不知道,2 岁的孩子还没建立起人际交往的互动概念。对这么小的孩子谈礼貌,宛如对牛弹琴,他不仅听不懂,还会被吓着。最重要的是,他这时正处于开始认识世界的关键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一张小纸片、半截烟头就可以让他沉迷。儿童的智力发育、注意力培养、兴趣发展都离不开这种“沉迷”。这看似无聊的玩耍,正是孩子对未来真正的学习研究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无端地经常性地打扰孩子,会破坏他的注意力,使他以后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失去对事物的探究兴趣。此外,“礼貌教育”频频引发的家长和孩子的冲突,还会导致孩子在认知上不知所措,打乱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长秩序,使他情绪烦躁,并且对环境产生敌意,影响品行发展。 博士绝不怀疑自己是一位琢玉高手,却不知他此时运用的正是锄头― 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就这样在无意间产生,使结果和愿望背道而驰,这是最令人遗憾和痛心的地方。 这几年接触了不少家长,更多地是一些所谓的“间题儿童”的家长。我从不同的案例中看到一个共同现象:家长无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错,日积月累,会慢慢形成一个严重困扰孩子的大间题,给孩子带来深刻痛苦,甚至扭曲孩子的心灵。不是家长爱心不够,只是他们不知道有些做法不对; 西方有句谚语:“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是啊,哪个家长的教育意图不好呢?当良好的意图和后面令人失望的结果形成巨大反差时,许多家长都抱怨孩子本人,说孩子自己不争气,天生就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 这是显而易见的强词夺理― 如果问题来源于孩子自身,是他天性带来的,那孩子自.己有什么办法呢,正如一个人眼睛太小不能怪自己一一样;如果间题只能通过孩子自我认识、自我改变来解决,所谓“教育”的功能又在哪里呢? 也有人把个体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归结到“社会”、“政策”、“时代”等宏大因素上。这种归结习惯,最典型的如近年来大、中、小学校园里无论发生什么负面事件,人们都要来“教育体制”上找原因,到最后,板子基本上都要打到“高考”上。高考― 这在我国目前来说最公平的一项教育政策,现在成了替罪羊,成了一切教育问题的“罪魁祸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能完美到可以解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问题。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有的世界,他的成长,取决于和他接触的家长和教师给他营造的、直接包围着他的“教育小环境”。这个小环境的生态状况,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家长作为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是“小环境”的主要营造者―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件小事上如何引导孩子,如何处理和孩子间的关系,几乎每一种细节都蕴含着某种教育机缘。对细节的处理水平,区分出了家长手中握着的是锄头还是刻刀― 它使孩子的世界和未来全然不同。 在这本书中,我就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间题写了很多细节,也给出了很多方法。无论这些“方法”多么不同,它们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些共同的教育理念上的。“方法”固然重要,但再多的方法也无法穷尽一个人遇到的所有的教育问题;正确的教育理念则如同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不同的锁结。表面上看,本书各篇文章都在独立地谈某一个问题,事实上所有的观点和方法都有内在的逻辑上的一致性。当你读完了这里所有文章,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念框架进人到观念里― 遇到各种问题时,你基本上就会明白该如何做了,“方法”也会自然地来到你的身边。 希望这本书对家长们有用,尤其是年轻的父母们。 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对未来社会负责。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错误的教育方法就是一柄锄头― 当我们手上有一块玉石时,我们必须做得正确。 未完待续........

Rank: 2Rank: 2

妈豆
25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1、“打针有些疼”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有一次,我在医院走廊里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拒绝打针,他的父亲,一个人高马大的大男人真就弄不住他。父亲看来也是用了力,几次想抓住小男孩子,最后都被挣脱。那个小男孩的反抗真可以用“拼了命”来形容,小小身躯爆发出惊人的力量,凄厉的哭喊声让人感到震惊,整条走廊都被惊动了。 一个人的情绪如果没走到极端,能有“拼了命”的能量吗?可以想象小男孩的恐惧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想象打针这件“小事”给孩子带来多么大的心理折磨。孩子在成长中会遇到不少让他们感到困难和惧怕的事,家长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以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这些事情,把痛苦降到最低。 就说打针这件事,一辈子要遇到很多次,如何面对打针,也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何况由此而来的一些心理,还可以迁移到其它事情上。大人千万不要以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孩子,认为这很简单,只要把孩子摁住了,或哄骗着打了就没事了。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我记得圆圆第一次因生病打针是在一岁八个月,刚刚懂点事,会说一些话。她得的是急性肺炎,我先带她到门诊看,大夫给开了针剂。取上药后,我告诉她要带她去打针。她可能对几个月前打预防接种针还有印象,流露出害怕的表情。 她打预防接种针时还不太会说话,懵懵懂懂中屁股被扎了一下,有些痛,哭了几声,针头一拔出去,我赶快说“咦,你看这个杯子上还有个小猫咪呢”。她的注意力被杯子上印的猫咪吸引了,就忘记屁股被扎这回事。现在我说要打针,可能唤起她的那个印象了,我抱着她走到处置室门口时,她突然说:“我不打针。” 我停下来对她说:“宝宝现在生病了,咳嗽,还发烧。你觉得生病了舒服不舒服啊?”圆圆说不舒服。“那宝宝想不想让病赶快好了?”圆圆回答“想”。她又咳嗽,小脸蛋烧得红红的。我亲亲她的脸蛋说:“大夫开的药就能让小圆圆的病好了,能让宝宝变得舒服。要是不打针,病就总也好不了。” 未完待续...........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 女教授16年的育儿心得分享,已出书,好评如潮。★★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3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