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豆
- 2362
- 在线时间
- 153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7-18
- 帖子
- 303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2507
- 精华
- 0
- UID
- 6164440
     
- 妈豆
- 2362
- 宝宝生日
- 2009-12-28
- 帖子
- 303
|

今天木瑶在早教上课,课后从活动大厅玩,由于别的小朋友正好又去上课了,活动大厅就只有木瑶自己玩,我就拿出早上买的《新晨报》来看。看到一篇文章,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以下是文章内容。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这一趋势正在被加剧和固化。三十年来,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底层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逐渐陷入停顿。
“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1990年代起不断滑落。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清华2010级农村生源仅占17%。
寒门少年都去了哪?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系讲师晋军指导了他的学生完成对清华生源状况的调研。在课堂上,他也常对学生做随机调查,提问包括来自的地方,父母的职业,上大学前去过的最远的地方等。
调查做了两年,指向高度集中:“一名清华本科生的典型形象是这样的”,晋军说,出身城市,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北大校园里,学者廉思所在的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成立了一个“返乡调查”计划,以为学生支付回家硬座火车票的方式,鼓励他们假期回到家乡,完成一篇调研报告。今年,这个计划不得不暂停。“申请经费的学生一直不多,且一年比一年少,今年干脆就没有了。”廉思说,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对大多北大学子而言,一张免费硬座火车票实在太没吸引力,卧铺、飞机,才是回家的主流方式。
在一位复旦大学招生办老师的印象中,这几年被招进复旦的寒门子弟的人数不断减少,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与体面的社会地位。“无论是招进来的,还是从来没机会进入我们视野的年轻人,他们都在复制父辈的模样。”他说。
学习刻苦,成绩不错的寒门少年都去了哪儿?
教育学者杨东平的研究显示,农村学生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以湖北省为例,2002~2007年5年间,考取专科的农村生源比例从39%提高到62%,以军事、师范等方向为主的提前批次录取的比例亦从33%升至57%。而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
向上流动倍感艰难的不仅仅是农村少年。2004年,厦门大学教育学院课题组对全国34所高校的生源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普通工人阶级子女考入重点高校与普通高校的比例分别减少了7.9%与5.6%。
连专科都考不上或不愿读的少年大有人在。廉思曾选取了河北一座普通村庄作为研究样本,那儿浓缩了中国基层凋败的模样马路上平常看不到什么人,一旦闹出点什么动静,一大帮无所事事的年轻人立即呼啦啦地从网吧、桌球室里涌了出来。
看着他们在转型期中国一小片弥漫着尘土与工厂粉尘的土地上挥舞着年轻的肢体,廉思开始觉得,国家的转型在继续,但个体命运的转型,却在陷入停顿。
文章结束了,看得我又纠结又忧伤。都说什么寒门自古出孝子,从来纨绔无伟男,难道不是的?我作为一个小老百姓,无钱无权,不能享受那些物质和精神上的虚荣。实话说,我是那么的嫉妒和仇视那些人们。可是,有了宝宝之后,我可以这样安慰自己,我的宝宝将来成器。因为,那些人们的孩子都不成器。这样想着,稍微心理安慰了一些。可是看了这篇文章,我才醒悟。那些人们,不但占用了社会的绝大多数物质和精神,竟然连子女的优秀都要贪婪。怎么办?我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领着普通的工资,过着普通的日子。难道我的女儿,不能成器吗?好好的教育,也不能成器吗?
太激动,难免语无伦次。望妈网亲们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