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 | 浏览: 441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雪蓉妈妈

高 一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妈豆
3030  
宝宝生日
2008-09-16 
帖子
513 
1#
发表于 2009-7-24 10:01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经常看到,许多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生病总是不知所措,就立马奔赴医院,家中几个人帮忙都显得人手不够。记得去年我一个朋友的孩子感冒了,当时孩子只有半个月,他们马上带孩子上医院,以为没有什么大碍,结果一个感冒要住一个礼拜的医院,最后忙坏了全家人,因为需要两个人在医院轮流陪护,还要一个人送饭。让我不能忍受的是在这么小的孩子头上打针,更为痛苦的是由于护士手法生疏而试了三遍才打进去,我含着泪跑了出来。 其实遇到孩子生病时,家长们大可不必这样大费周张。当然不是说孩子生病不重要,但如何带好孩子,保障健康的成长才是重中之重;在呵护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难免不了生点小病什么的,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家长就应该冷静下来,采取理智的方法来减轻孩子的痛苦,守护孩子的健康,而不是见到什么事就往医院跑。上医院无非就是打点滴,拿来一堆药,明里是治好了孩子的病,殊不知“是药三分毒”,我们应该尽量不让孩子打针,与药打交道。其次,碰上好的医生还好,要是碰上不明就理的医生那就麻烦了,往往没有查明病情就药,还告知病情严重等等,吓得年轻的家长们更是惶恐不安,这样不仅拖延了孩子的病情,也造成了家长们的心理负担。 同样作为初为人母的我,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例子:在我家宝宝快满月的时候,那天我们发现宝宝额头还是有点黄,感觉有点不对,怎么黄疸还没有消退呢?事不宜迟,我们的第一反映是马上上医院。结果跑了两家医院都说黄疸严重要住院,还至少得半个月,不治疗会影响智力的,问原因,却说不出个所以然。天,当时我们急坏了,初为父母的我们一下子慌了神,赶紧向长辈们、向经历过类似情况的亲戚朋友们咨询,他们都安慰我们不会有事的,并建议到济南中心医院再次查查看。其实我和老公凭直觉就不相信会像医生说得那样,我们的宝宝吃喝一切都正常,不哭又不闹,情绪挺好的,为什么医生都不查明原因就要住院,还断言那么严重?带着疑问,老公赶紧查阅大量医学资料,资料上说黄疸除了婴儿黄疸外,还有一种是母乳性黄疸,发病原因是由于母乳中的一种物质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如果是母乳性黄疸,可断奶两三天,黄疸慢慢消退则没有危险,可以继续喂母乳的。我们依此分析,决定马上断奶并在第二天到武汉儿童医院去。第二天我们驱车来中心医院,各项检查完毕,果不其然,检查结果对比断奶之前的胆红素值有明显降低,以此判断极可能是母乳性黄疸,医生说幸亏我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让隔两天再测一下,如果胆红素值再次降低,宝宝就没事了,黄疸会自然消退的。几天后,当再次检测,胆红素值已趋向正常。这一下我们悬着一颗心终于着落了,当时我激动得落下泪来——毕竟宝宝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通过这件事,渐渐的带孩子时间长了,自己也收获不少健康知识与经验,现与大家分享,希望对年轻的家长们有所帮助。我家宝宝出生到现在,经历过感冒、腹泻、便秘、发烧,今年的5月份还出现过水痘。一般在出现症状初期,我和老公都会对宝宝细心的观察,分析原因,先采用家庭小偏方,并不断尝试治疗办法。所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嘛,不轻易上医院打针,幼儿药水打多了不好,以免形成依赖性,减少抵抗力,老公最不忍宝宝打针挨痛的可怜样了。 感冒:可以采用姜糖水,配合服用艾畅小儿滴露; 腹泻:可喝盐水、焦米汤,喂清粥,同时喝肠润茶。 便秘:多吃一些通肠食物,如香蕉,喝绿豆海带汤,常喝水。 发热:常洗澡,减轻体内热量,保持卫生。注意时常测量体温,准确判断。 以上都是我家宝宝试验过的方法,感觉很有效。 总之,生孩子难,养育孩子更难。这是多数年轻父母的心声。宝宝生病最考验妈妈的耐心了,方法靠积累,只要多一些知识,多一些细心,那么我们养育孩子的岁月真的将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愿天下所有宝宝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轩轩

青铜长老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妈豆
103602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12742 
但是医生穿着白大褂,就感觉好专业 不由自主的就都听医生的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医生的话也不能全相信,孩子生病了,父母要冷静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3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