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豆
- 660
- 在线时间
- 25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2-10
- 帖子
- 152
- 阅读权限
- 31
- 积分
- 805
- 精华
- 0
- UID
- 7459875
 
- 妈豆
- 660
- 宝宝生日
- 2011-08-11
- 帖子
- 152
|

本帖最后由 明珠格格 于 2012-2-15 11:50 编辑
[p=21, null, left]睡梦中被远在英国的表姐打电话吵醒,她的声音里透着浓浓的焦急:“帮我买件东西,快点快递过来,宝宝发烧好几天都不退。”“是中药吗?”我问道。“不是,是猪惊骨!”忙问清哪几个字,记下来,却也暗想这才叫急病乱投医啊。
[p=21, null, left]“猪惊骨”这东西我从没听说过,一查,居然有很多人在卖、在用。就是一小块被串在红绳上的骨制装饰,并不如何细洁、美观,磨没了
棱角的椭圆形,小如花生。它和宝宝退烧有何关系?
[p=21, null, left]原来重点在那个“惊”字。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即为“惊”,是人的“七情”之一。《三国演义》里,曹操侥幸从华容道脱身回到南郡,曹仁随即设宴摆酒为他“压惊”。类似的场面史载无数,《二刻拍案惊奇》中,一个聪明伶俐的五岁小孩儿智斗强盗,宋神宗特意御赐黄金犀角以为“压惊”……看来受了惊吓、扰动的人可以用酒食、财物来安慰。
[p=21, null, left]如此“压惊”对周岁以内的婴儿却全然无用。婴儿最容易受到惊吓,有时候是大一点的声响,有时候是陌生的面孔、事物。一则襁褓里的孩子没什么见识,再则他们的神经感官远未发育完善,因此常会流露出一副惊恐万分的样子,便与大人受到猛烈刺激的结果等量齐观,轻者哭闹、重者发烧呕吐,亲人皆心疼不已。
[p=21, null, left]而貌不惊人的“猪惊骨”据说极有神效,戴在宝宝的手腕、脚腕,即可安神消惊,乃至退烧祛病。此刻,仔细端详之下,它的样子果然有些特殊,一面看起来,两个浑圆的黑洞和一牙儿裂开的嘴巴,正好形如人脸,另一面却有两只耸起的尖角,如卖家所说,便如龙头,再与道听途说的“灵验”事迹联系起来,真渐渐让我有点喜欢起它来。
[p=21, null, left]
[p=21, null, left]
-
[p=21, null, left]由此,中国文化的朦胧混沌霎时间在心头弥漫开来。忽然发现,身边不仅有许多“神秘”的事物,还有许多日常习见的禁忌,并没有条文史载,只有约定俗成。诸如“包饺子忌讳数数”;“枕头不能竖立”;“告诫小孩子不能吃鱼籽、数米粒、数星星”等等。
[p=21, null, left]民间俗信的性质如何?向几位搞民俗学的专家求教,回答都是:史籍对大部分民风民俗没有直接而明确的记载,它们往往与某种原始信仰或者道教信仰相关。
[p=21, null, left]民俗学家钟敬文说过,民俗学是一门实证的学问。这就是说泛滥在我们身边的细微小事,往往会被忽视,失于记载,直至它完全泯灭在历史中。“猪惊骨”即是一例,且不纠缠于它们是否具有灵验的“压惊”奇效,却都不失为民俗学构成的生动可爱的材料。如今,或许是被某个时尚的达人灵机一动翻出了老辈的记忆,“猪惊骨”突然流行起来。
[p=21, null, left]民俗学研究什么?应该是追寻人类社会生活中心灵意识的潜在火花。而这研究的基础是材料,需要做无比细致敏锐的搜集工作,和考古学的田野工作艰难不相上下。
[p=21, null, left]相关“压惊”的,还有一些物件,比如桃核、虎头枕、虎头鞋,甚至于我们过年所用的红包,原来的名字也是“压惊钱”而不是“压岁钱”。此外还有不少神秘的民间仪式,诸如用小米、红布和念动的咒语来消惊去惊,以及在台湾、东南亚尚为习见的“喊魂收惊”之术,这些在现代科学、医学的影响下要么存少亡多,要么就被人忘却了根源。
[p=21, null, left]
在古代,普遍认为人有三魂七魄,如果受到严重惊吓或其它阴魂干扰、入侵,就会造成一丝魂魄脱离肉体的情形,假如三魂七魄全部散离,人就只剩下肉体躯壳,像植物人一样了。有道术者,能够找出魂魄散失的原因、散失的地点,进而凭借法器收回魂魄,这就是“收惊”,
它还有个好听的别名叫“白巫术”,一个“白”字,带着几分认可,几分褒奖。
[p=21, null, left]有个孩子跌倒了,慈爱的母亲一把将其抱起,以手轻柔而又急促地抚摩其背,口中念念有诀:“跌落涂,勿跌着阿囝”。又揉捏其耳:“捻耳仔,惊大人,勿惊囝仔”。如今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此间爱意的泛滥。
[p=21, null, left]在洋洋大观的中华文化中,汉儒之学正襟危坐,而民间文化在文人、史家笔下一概讳莫如深,只有隐匿在历史深处自生自灭。
[p=21, null, left]想象着漂洋过海的两枚猪惊,应该已经戴在了宝宝的手腕上,它们碰在一起的时候,会发出清脆的“叮叮”声音,或许已是手舞足蹈的小婴儿的第一件玩具,没日没夜地伴在他的手边。即便有一天“压惊”成为野史,也但愿这些可爱的骨头能流传不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