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表明,动物会逐渐做出被增强的行为,而不做得不到增强的行为。多数研究都把重点放在增强物的有无、质量、种类、延迟等等变项。一直到30年代末期,斯金纳研究获得结论认为人或者动物在学习时,如果每一次行为都得到适当的反应,接受一个增强物,然后给予消弱,这种情况下其消弱比较快;而如果在人或动物的良好行为当中,能得到增强的行为仅有若干百分比的话,而后若对其消弱,则其消弱较慢。换言之,对良好行为的继续(或100%)增强比部分增强更容易被消弱。这项实验结果说明人类行为乃由增强物的安排确定,然而在行为养成的初期,行为后果若能每次都获得增强时,其再度出现的机率强化了。 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并进一步印证上述说法。 有些人认为,孩子排鞋行为极其平常,有什么好大惊小怪?一般家长就因为持这种看法而忽视良好行为的建立,只有部分家长能稍加注意,适时予以激励,排鞋行为就会继续出现。假若在儿童良好行为开始形成的这个阶段,都能继续予以增强,则排鞋行为就会强化,历久不衰。 当孩子心平气和跟父母说话时,得不到他们的反应,于是孩子只有提高半音,才会引起父母的注意,这种情况因继续出现,导致孩子大嗓子的形成。父母了解关键后,反其道而行,便可改善孩子的毛病。 儿童读书多少需要成就感的鼓励,总期待能表现良好,分数高,得满分,这种成就感会引起孩子读书学习的兴趣。有的孩子就是因为每次都能获得满分,强化学习动机,终于名列前茅。 . 上面3个例子,内容虽然不同,但具有两个相同点。一是都是利用激励方法,使孩子良好行为再度出现;二是每次出现良好行为时都获得增强的后果,此种激励方式就是本章所讨论的主题——继续增强。所谓继续增强是指个体每次行为的发生,都给予适当的增强物予以鼓励,这是增强方式的一种。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获得所欲后果的可能率是百分之百。 在自然环境中,继续增强的情形并不是很多见。渔翁每次放线不可能都有鱼儿上钩;农夫播种不可能年年丰收;男孩约女友出游,不可能每次都获得对方含笑首肯,也有吃闭门羹的时候。事实上在日常生活里,各种行为获得百分之百的收获,似无可能,但在良好行为获得的初期,都能获得增强,这却是必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