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2 | 浏览: 957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6Rank: 6

妈豆
346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60 
1#
发表于 2016-3-24 16:17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本帖最后由 松果智慧 于 2016-3-24 16:17 编辑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关注,长久以来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童话大王”郑渊洁就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文章中,郑渊洁的观点是“起跑线”上的输赢,只有在短跑比赛中才尤为重要,而人生不是短跑,人生是一次漫长的犹如马拉松一般的长跑比赛。所以在长跑中,长久的体力与耐力才是关键,起跑线并不是唯一的决胜条件。
由此他以李白的古诗《静夜思》为例,“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位远离家乡的20岁青年如果第一次看到《静夜思》,可能泪如泉涌,百感交集”,这就是机械的在起跑线上的“填鸭式”揠苗助长教育方法与兴趣教育不同的表征,也反应出“欲将取之必先与之”的道理。所以他说“人的大脑一山不容二虎:在学龄前,想象力独占鳌头,脑子被想象力占据。上学后,大多数人的想象力将被知识驱逐出境,成为知识渊博但丧失想象力终身只能重复前人发现的知识的人。很少有人能让知识和想象力在自己的大脑里共存,一旦共存,此人就是能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功人士了。在孩子童年时,让其晚接触知识,有利于想象力在孩子的大脑里安营扎寨,倘若孩子成为想象力和知识并存的人,您就能给大师当爹当娘了”。
郑渊洁会有如此发言,不光因为他是家喻户晓的“童话大王”,更因为他并没有让自己的儿子上学,而是根据其爱好与特点,自行编了一整套只属于儿子个人的“教科书”,不得不说,郑渊洁是兴趣教育的典范,按照他的教育方式,培养出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几率很大。
那么我们平常所见的教育理念以及方式就真的一无是处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想法也真的不可取吗?恐怕这一点要见仁见智。
让孩子早一些扩充知识储备,抛开郑渊洁所认为的“扼杀或压制想象力”不说,单就对提高孩子的眼界,陶冶孩子的情操也是大有脾益的——天才与大师固然受人敬仰,但更多的人还是平凡的普通人,也许郑渊洁的教育方法是培养大师的,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却对大部分普通人都还试用。
毕竟当整体社会环境都要求孩子从小就要接受更多的知识的时候,一个突兀的声音告诉家长应该放弃掉这些转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不仅家长接受起来会感到困难,恐怕身为子女的小孩子们也会感到或多或少的不适应。
那究竟是选择郑渊洁的教育理念还是按照传统教育方法来关心、教育子女呢?
这不是一个选谁不选谁的是非问题,而是一个综合向需要多方面考虑的问题——当我们说起教育,我们说的其实并不仅仅是教授或指导孩子应该如何如何的问题,而应该以更高的视角、更宽的眼界用适当的方法对孩子的行为、心智进行引导,同时让孩子学会如何在群体中生活如何融入集体也是尤为重要的一方面。
我们不妨略微武断地得出这样的结论:郑渊洁的教育理念偏向于理想化,而传统教育理念在其固有弊端的同时却有着一定的社会适应性。
究竟如何选择,怎样合理有机地选择就成了摆在家长面前的难以抉择的问题。
而当你遇到不好抉择的问题时,比较恰当的处理方法就是分享他人的智慧以及经验,比如向同是父母的其他人请教,向权威专家求助,或者询问孩子本身,又或者使用各类交流软件、网站如松果倾诉、知乎等等,综合起大家的想法,借住他人的力量让困扰自己的问题得到解决。
个人认为,如果没有像郑渊洁老师那样有敢于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魄力”,那就还是在孩子身心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让孩子尽早多学一些知识比较好。


晴儿

妈网小编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妈豆
199138  
宝宝生日
2000-01-01 
帖子
18695 
现在有很多在家上学的孩子,必须要求父母有强大的文化底蕴。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关于教育:起跑线上的竞争到底重不重要?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3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