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0 | 浏览: 1143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0Rank: 10

妈豆
2311  
宝宝生日
 
帖子
150 
1#
发表于 2016-8-22 09:10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孩子难免磕磕碰碰,如果处理及时,外伤可以很快愈合,不会对皮肤美观乃至身体健康造成什么影响,但如果处理不对则可能危害很大。
来自[同城圈iPhone版]

Rank: 10Rank: 10

妈豆
2311  
宝宝生日
 
帖子
150 
误区1
用酒精、双氧水等消毒剂清洁伤口。酒精和双氧水对正常组织均有较强的刺激性。酒精可能会损伤正常组织,双氧水因其强氧化作用,可能会烧灼皮肤,都不建议使用。清洁孩子的伤口最好用碘伏或活力碘、络合碘等性质温和,对组织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并结合创面生理盐水冲洗。碘伏可用于皮肤、黏膜的消毒,对于擦伤、裂伤、挤压伤、烧烫伤等一般外伤效果好。与碘酒、酒精相比,碘伏带来的刺激性疼痛较轻微,更易于被患儿接受。另外,以前常见的红药水(含汞,有毒)、紫药水(动物实验表明可能致癌)、碘酒(含乙醇,有刺激性),都已很少使用。
来自[同城圈iPhone版]

Rank: 10Rank: 10

妈豆
2311  
宝宝生日
 
帖子
150 
误区2
将暴露的伤口包扎了。这种说法大多数是来自对“破伤风”的错误理解。我们常说的“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经由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阵发性肌痉挛的一种特异性感染,并不是很多人望文生义所理解的“怕见风”。对部分伤口而言,纱布等敷料的确能起到保护伤口的作用,但对于擦伤或某些渗出、分泌物较多的伤口,不做包扎而采用“晾”的方法,及时排净渗出及分泌物,保持创面干燥,才更有利于伤口愈合。伤口需要包扎还是暴露,应遵医嘱。
来自[同城圈iPhone版]

Rank: 10Rank: 10

妈豆
2311  
宝宝生日
 
帖子
150 
误区3
啥伤口都用创可贴。一般来说,根据孩子皮肤破损的程度和部位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办法。如果皮肤破损程度不大,只是小擦伤、裂伤或轻度烧烫伤,可以直接暴露伤口;如果受伤部位在颜面部、会阴部,一般也应直接暴露伤口,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如果受伤部位是手掌、脚部等易摩擦的部位,或伤口较深,建议用消毒纱布包扎。需要注意:渗液较多的伤口应每天更换纱布敷料,一般伤口可2~3天更换一次。只有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才能保证消毒安全,减少感染风险。
来自[同城圈iPhone版]

Rank: 10Rank: 10

妈豆
2311  
宝宝生日
 
帖子
150 
误区4
伤口痒,就是快好了。有些孩子在伤口愈合后期会出现搔痒,一般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因为神经末梢逐渐长入,会有局部痒感,但伤口周围皮肤的痒也可能是由于不当包扎导致的。常见的情况有:污染的纱布等敷料造成局部皮疹导致发痒,胶布、敷贴、药物过敏导致发痒等。有些孩子会忍不住抓伤口,可能引起伤口出血或造成伤口延迟愈合,甚至继发伤口感染而出现较明显的疤痕。除了勤换敷料、及时清除痂皮外,也可以用碘伏等外用消毒水涂擦伤口,这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搔痒。
来自[同城圈iPhone版]

Rank: 10Rank: 10

妈豆
2311  
宝宝生日
 
帖子
150 
误区5
伤口“流水”等于“感染了”。伤口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正常的渗出及分泌物,最常见的是淡黄色清亮的液体,多是血清或正常的组织渗液,不必做**处理。然而,一旦伤口出现黏稠、浑浊的渗液,伴随伤口红肿、疼痛,很有可能是感染了,应尽快就医。
来自[同城圈iPhone版]

Rank: 10Rank: 10

妈豆
2311  
宝宝生日
 
帖子
150 
误区6
撕胶布时动作要快。这样很可能引起伤口再次撕裂。应该将胶布顺着毛发生长的方向慢慢地撕下来,如果很难撕,可以蘸酒精或水在胶布周围轻拍,令黏合物松散易撕。
来自[同城圈iPhone版]

Rank: 10Rank: 10

妈豆
2311  
宝宝生日
 
帖子
150 
误区7
缝针会留疤,不缝针就不留疤。无论儿童还是**,对于绝大部分严重伤口,只有缝合才能达到组织的准确对合,为伤口愈合提供良好条件。如果不做缝合处理,仅依靠伤口本身的收缩和结痂,必然会遗留明显的瘢痕。只有很少一部分外伤,伤口本身非常表浅,没有明显污染,组织对合很好,才考虑不做缝合处理。要注意的是,及时彻底清创和定期换药很关键。
来自[同城圈iPhone版]

Rank: 10Rank: 10

妈豆
2311  
宝宝生日
 
帖子
150 
发生下面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受伤部位肿胀明显、出血较多,有较大、较深裂伤需要缝合;重物砸伤或挤伤后,皮肤出现瘀紫、破裂甚至疼痛剧烈;伤口部位有异物,清洗不干净;动物咬伤;被细长的玻璃片、针、钉子等刺伤,有感染破伤风的风险;较大面积的烧烫伤。
来自[同城圈iPhone版]
晴儿

妈网小编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妈豆
199138  
宝宝生日
2000-01-01 
帖子
18695 
回复 cdybjqq 的帖子

谢谢亲的分享啦!很实用的科普!

Rank: 10Rank: 10

妈豆
2311  
宝宝生日
 
帖子
150 
回复 晴格格! 的帖子
回复 cdybjqq 的帖子

谢谢亲的分享啦!很实用的科普!

有没有精华?嘻嘻
来自[同城圈iPhone版]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宝宝磕磕碰碰,处理误区多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3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