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0 | 浏览: 1665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7Rank: 7Rank: 7

妈豆
10722  
宝宝生日
0000-00-00 
帖子
1022 

济南通

1#
发表于 2018-12-8 08:42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微信图片_20181115093441.gif



相信很多妈妈都知道,孩子多吃水果有益健康,有些水果可以帮助消化,有的妈妈甚至每天给宝宝吃水果,却吃出了便秘,脾胃虚弱的宝宝,再加上现在天气寒凉,吃水果也是一种透心凉的感觉。今天,小金给妈妈们推荐保护脾胃的吃水果方法:
1.秋冬降燥必备:隔水炖梨
做法:将梨切个盖子,挖出果肉和果核;再依次放入果肉、银耳、冰糖、枸杞; 最后蒸熟即可。
功效:雪梨味甘性寒,含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B1、B2、C、胡萝卜素等,具生津润燥、清热化痰之功效。

微信图片_20181208083905.jpg



2.盐蒸橙子:止咳润喉神器
这个方法适用于孩子咳嗽进入“外寒里热”阶段的调理。
做法:将橙子切一个小盖,用刀戳几下; 放入适量食盐,让橙子均匀吸收; 下锅蒸约40分钟,即可!
功效:橙皮里的那可汀和橙皮油,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而淡盐水可以祛痰。蒸好的橙子去橙皮吃果肉,连同碗底的汁水一起喝掉,能有效缓解咳嗽痰多的不适。

微信图片_20181208084057.jpg



3.蜜蒸柚子:化痰
做法:将新鲜柚子洗净,留皮去核,加蜂蜜调味,蒸15分钟即可。
功效:柚子中含有丰富的 蛋白质、有机酸、维生素以及钙、磷等人体所需元素,而且柚子性寒,有清热化痰、健胃消食的功效,蒸柚子非常适合感冒咳嗽的人食用。

微信图片_20181208083910.jpg



4.蒸香蕉:通便(一定要是熟了的香蕉,生的吃了起不到通便效果,反而便秘)
做法:香蕉去皮放入盘中,加少量冰糖,蒸10分钟即可。
功效:香蕉中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但香蕉性寒,蒸熟食用可以缓和香蕉的寒性,而且不损伤脾胃,如果孩子经常便秘,可以每天2次做给孩子吃。

微信图片_20181208083913.jpg



5.水煮苹果:益脾胃
做法:苹果500g洗净切块,将山药、麦芽各30g,芡实10g和苹果一同入锅,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个半小时即可。
功效:苹果加热以后,其中的膳食纤维果胶得以软化,软化后的膳食纤维和果胶更容易被孩子所吸收,从而使其营养作用发挥得更完善。
而且,吃煮熟苹果可防治嘴唇生热疮、牙龈发炎、舌裂等内热现象,非常适合干燥的冬季。

微信图片_20181208083853.jpg







吃水果误区

1.水果不可当饭吃更不可代替蔬菜
水果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远不如蔬菜丰富,维生素B和A的含量,也相对较低,如果完全以水果代替蔬菜,有可能会造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任何一种水果吃太多,无论体质再好,身体都会受不了。例如苹果,虽然我们常说“每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但吃过量会伤脾胃;杏过量食用会上火,诱发暗疮;瓜果类由于水分多,吃多了会冲淡胃液,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泻;荔枝、龙眼吃多都容易上火、躁热。

2、避免过多吃外地水果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的气温、土质、环境造就出来的东西,就是养当地人的。过量吃异地水果一般比较容易伤身体。

秋冬天气干燥,大自然赐给我们雪梨,滋阴润燥; 夏天天气火热,大自然赐给我们西瓜,清凉解暑。而不符合时令的水果往往对身体有害,另外保养这些水果的过程中不免使用了一些防腐剂或催熟剂,几重毒害,对身体都是不好的。

3.尽量避免吃冰冻或冷藏后的水果     
冰镇过的水果虽表面上口感较好,但是太过寒凉会刺激肠胃蠕动,引起消化不良,尤其是胃寒或有轻度胃炎的人群切忌吃寒凉的食物。老年及幼儿人群也要避免吃冰冻或冷藏后的东西哟。

水果要饭后1个小时以后吃,而且要少量吃。而且在生病期间尽量少吃或者不吃,本来就冷,生病再吃凉的就有可能加重病情。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给孩子养脾胃还能预防咳嗽感冒的水果吃法,你确定不了解下?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3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