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0 | 浏览: 731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

妈豆
10  
宝宝生日
2008-02-01 
帖子
1#
发表于 2010-10-17 14:32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秋冬给宝宝户外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随着宝宝居家时间的增加,丰富家庭早教内容的设计就显得更加重要。很多家长都会发现,一个秋冬过后,不同宝宝之间的变化差距就突出的表现出来了,这就和家庭中对宝宝的设计和支持有关系。所以在秋冬季的家庭早教不能停滞,要为宝宝创造和提供更多更专业的支持,一个秋冬下来,效果是很显著的。
   作为目前父母们进行早教最主要的方式,早教中心在秋冬季节相继进入淡季,虽然很多父母还是在秋冬季坚持每天的宝宝户外活动,不过频率和时间已经大大的减少,尤其对于小月龄的宝宝来说,秋冬季是个漫长的“蜗居”过程。
   从人体的生理特点和季节的对应关系来说,秋收冬藏,虽然天气和地气的变化,这个阶段所有人,尤其是宝宝在生理和情绪上都会产生比较显著的变化,比如生理上的躁症和情绪上的反常表现,因为宝宝本身阳气就显不足,这个阶段除了进行必要的护肤、保暖和应营养工作,更应该注意给宝宝提供更多丰富、科学的室内早教活动。
  总体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参考实施。
1、 音乐项目不能少:
    秋冬环境的变化,会增加宝宝很多情绪波动,这个时候,必须要音乐律动和音乐项目不能少。很多妈妈从胎教就开始给孩子配以不同的音乐,音乐作为一种能够调节情绪生理状态以及激发潜质的神奇介质,对于开发宝宝潜能、创造力和性格培养都有很好的助益。目前日常家庭中使用率最高早教潜能音乐就是“爱和乐”系列,陈博士将国内外很多名曲根据不同的功效进行挑选整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音乐大餐,是个不错的选择。另外,父母们可以根据宝宝一天内不同阶段的需求,比如起床、大运动、就餐、睡眠和学习阶段,配以不同的音乐,让宝宝从小就感触音乐和理解音乐节奏的变化,这方面父母可以作为参考的有阿尔法脑波音乐、韩国水晶琴系列、中国古曲系列、班得瑞、自然之声等系列的音乐内容,包括一些亲自机构的系列亲子活动配乐,都是很好对宝宝进行生理情绪调节,以及进行一定潜能和习惯培养的工具。
2、 大运动不能少:
大运动一直排在宝宝智能开发的首位,因为大运动是人体最基本动能的基础,尤其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很多家长和保姆只是会看着尽量让宝宝安静,不要闹腾就好,恰恰这个阶段错过了大运动训练的一些关键期,也错过了和大运动相关的感觉统合训练,导致宝宝后续协调性、平衡性等都有所影响。鉴于笔者多年的家庭早教工作经验,很多家长总是以家庭空间不足而作为理由,忽视了宝宝必要大动作的训练。其实宝宝主要大工作抓、握、爬、站、走、跑、跳等,不需要太大的空间和地方,只要家里能够为宝宝的大运动腾出必要的空间和创造必要的条件就好了。比如,将相邻放假的门都敞开,将不全的一些东西都收起来,将不必要的玩具都收起来,创造室内畅通的空气流通同时也创造活动通道,每个家里都可以为宝宝创造出来必要的活动空间,这点必不可少。
3、 语言训练不能少:
必要的发声训练,是宝宝心肺功能完善的重要条件,秋冬气流干燥,虽然会增加宝宝鼻咽喉的病患机会,同时也能提高宝宝鼻咽喉功能完善。在对宝宝进行一定的发声和语言训练的之前,最好是保持室内提前有个简单的通风过程,具体的时间要根据宝宝的月龄和抵抗力来确定
4、 一定的亲子社交训练:
一般家长都有会经验,秋冬之后宝宝会变得比平时更黏人,秋冬会增加宝宝对家长的依赖度,这个时候在增加宝宝和家人关系,促进亲子交流很好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这个阶段也会让有些宝宝更加认生。如果条件容许,可以适当的为宝宝制造一些和其它宝宝、外人交流和互动的机会,最好是通过有趣丰富的亲子互动,而不只是单一的哄逗,可以将语数外德智体的一些内容都加入到里头,比如膝上童谣、家庭奥尔夫、律动、形象英语、闪卡、家庭蒙氏等,都可以加入到亲子互动项目中。
另外,秋冬季节带宝宝的人也很重要,这个季节无论是阿姨、保姆、老人、父母还是家庭早教老师,都应该选择活力更好的老师,能够及时观察宝宝的需求和变化,并不断的翻新互动的花样,让宝宝不会因为室内的场景限制影响情绪和生理状态,建议这个阶段还是以父母陪伴或者是专业的家庭早教老师陪伴为佳。


[ 本帖最后由 xznukaka 于 2010-10-17 14:37 编辑 ]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秋冬季节家庭早教实施的四个重点策略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3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