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5 | 浏览: 744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亚男

贵宾

Rank: 7Rank: 7Rank: 7

妈豆
30009  
宝宝生日
2009-02-20 
帖子
8364 
1#
发表于 2009-1-15 14:24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年味(之一) 记忆中的年味 鞭炮已经在夜间时不时地响起来,向上地回报善恶的灶君也已踏上飞天的征程,红对联、红门封、红灯笼和红红的中国结已经将街头渲染得红红火火,年货也在陆陆续续办回来,年味已经渐渐地浓厚起来。然而,过年的心境却并没有随着年味的浓厚而浓厚,总像风烛残年的老人老是打不起精神来,只是和这渐行渐远的年俗一样日益平淡起来,又像旧时店小二兑水过量的烧酒,越喝心里越凉,越品越没有滋味。 过去,生活贫乏的人们却不乏丰富的想象力,却能够将并不丰盛的新年渲染得有滋有味。首先是刚过腊月,人们就唱起了《过年歌》:    二十三,祭灶天;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去杀鸡;    二十八,贴年画;    二十九,去灌酒;    年三十,吃扁食(饺子)。 二十三,本来是整理炉灶的日子,人们却将它想象成祭灶的日子,并且煞有介事地买来廉价的灶糖,却去粘灶君的嘴,让它到天上汇报时张不开嘴,不能说房东的坏话,只能隐恶扬善,只能“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二十八,就更加丰富多彩了。贴的福字倒起来称为“福到了”;门封上画上一个蝙蝠和一个寿桃或寿星,就成为“福寿齐全”;画上五只蝙蝠围着一个寿星或寿桃,就叫“五福捧寿”;还有许多组合字,像招财进宝、日进斗金等,贴起来又好看又吉利。 年三十,讲究就更多了。把炉灰、煤渣之类倒到十字路口,称为“送晦气”;把芝麻杆等撒在门口,并用脚踩碎,就称为“彩岁”。
亚男

贵宾

Rank: 7Rank: 7Rank: 7

妈豆
30009  
宝宝生日
2009-02-20 
帖子
8364 
年味(之二) 过年的习俗 正月初一正逢鸡日,必定吉祥如意,金鸡报晓,年景必好。 正月初二为犬日,初二早晨商家住户都要祭财神。 正月初三为羊日,寓意着三羊开泰之意。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正月初四为猪日,肥猪拱门,人畜两旺。 正月初五为牛日,又称“破五”,主要习俗是“送穷”,吃饺子(又称捏小人嘴)。相传这一天灶王爷要查户口,各家各户忌出门,商家店铺要祭财神,准备开张。 正月初六为马日,这是商家开张的好日子。 正月初七为人日,人日的主要节俗活动是作“人胜”,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上。 正月初八为谷日,也称祭星日,传说这天是诸星下界的日子,所以有祭星之俗,祈岁之俗。 初九为天日,是天帝(玉帝)的生日。 初十为地日,是石头的生日。又称“实日子”,有十(石)不动之俗,凡是石头做的用具一律不能动。 正月初十之后大年的节俗活动基本结束,只等元宵节的到来。 元宵节又称灯节。其中正月十三为上(试)灯日,因为这天是关公的爱猫扑.爱生活日。十五为正灯日(上元节)。老北京人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要吃元宵,逛花灯,看香会。 正月十六妇女们走桥、摸钉(庙门上的钉)。为的腰腿不疼,早日生子。随着正月十八落灯日的到来,北京人可谓痛痛快快地过完了大年。
亚男

贵宾

Rank: 7Rank: 7Rank: 7

妈豆
30009  
宝宝生日
2009-02-20 
帖子
8364 
年味(之三) 祭灶和灶神 “二十三,祭灶官。”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定人祸福。因此,南北习俗均於十二月二十三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旧时亦有士绅家於二十三日送灶,百姓家二十四日送灶之别。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冀塞住灶神之口,不讲人间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纸锭等一起焚化,以示灶神上天。除夕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後,再在灶上粘贴新的灶君纸马。祭灶时,麦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得忘乎所以,晕头转向,而麦芽糖又甜又粘,把它糊在灶神嘴上,一来灶神嘴吃甜了,就不好再恶言恶语,只能说好话,二来麦芽糖粘住嘴巴,想说坏话也张不开口,只能说个含含糊糊。老百姓把“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这一套人世生活经验,也用在了对灶神的供奉上。宋代范成大《祭灶诗》即云:“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猪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这哪里是祭灶,分明是向灶神送礼行贿。 灶神是谁?《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淮南子·氾论篇》:"炎帝作火而死为灶。"高诱注:炎帝以火德为管理天下,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吕氏春秋·孟秋》"其神祝融"高诱注:"祝融,颛顼氏后,老童之子,吴回也,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官之神。"有人据此认为灶神就是火神,是这一自然力崇拜的产物进入人类居住空间后的变体。由于炎帝为"火德之帝",祝融为"火官之神",所以都被奉为灶神。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三"灶神"条引《许慎异义》:"灶神,古《周礼》说,颛顼有子曰犁,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犁、系、髻(蛣)音皆相近,而穷系又作穷蝉,是穷蝉即犁,也就是古代传说中的灶神。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搏颊”。唐李贤注引《杂五行书》又称,“灶神名禅,字子郭,衣黄衣,披发,从灶中出”。灶神初为女神,或称是老妇,或称是美女,说法诸多。大约出于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姓张,名单,字子郭,当属男神。现在民间供奉的东厨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对老夫妇并坐,或是一男两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画像。 灶神有什么作用? 灶神之职原是主管人间的饮食制作。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人间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太平御览》卷一八六引《淮南万毕术》就说:“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郑玄注《礼记·记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说明,至少在汉代,灶神已成为督察人间过错,专向天帝打小报告,说人坏话的神了。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微旨》称:「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大约成书於元明之际的《东厨司命灯仪》中有句称,「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於宸庭」,「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记录」。清代的《敬灶全书》则称,灶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奉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
亚男

贵宾

Rank: 7Rank: 7Rank: 7

妈豆
30009  
宝宝生日
2009-02-20 
帖子
8364 
年味(之五)二百年前过除夕 据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新郑县志》记载,在当时除夕是这样过的:除夕之夜,人们都要洒扫庭室,陈设供品。入更后,都要安放神位,进行献岁。一家老小合家拜神称为“辞岁”;饮酒、赋诗、对对、聊天、吃团圆饭,称为“守岁”,俗称“熬福”,谁熬的时间长谁就最有福。 夜半时分,人们就要洗梳漱口,陈设牺牲,焚烧纸钱,享祝天地,祭祀鬼神;更换桃符,驱鬼避邪;张贴门神,驱赶瘟疫;在门前庭院铺上芝麻杆,用脚踩碎来祈求来年“彩岁”;燃放鞭炮,驱逐魑魅;在庭院中用横木压石,称为“压千金”。
亚男

贵宾

Rank: 7Rank: 7Rank: 7

妈豆
30009  
宝宝生日
2009-02-20 
帖子
8364 
年味(之六)民间的声音 民间的歌谣,没有过多的修饰,但是却最真实。例如:“祭祭灶,年来到。闺女要花儿,小子要炮。”反映了民间的起码追求,女孩儿只不过要一束花,就能过年了。既反映了女孩儿的爱美本性,又花不了多少钱。因为她知道家中并没有多余的钱,只要显示出过年的气氛罢了。这和喜儿的红头绳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红头绳是父亲对女孩儿需求的眷顾,花儿是女孩儿自己的简单追求罢了。男孩子的要炮,既反映了男孩子的热烈,又渲染了节日的喜庆之情。 “初一扁,初二捞,初三喝碗杂面条。过了初五六,也没蒸馍也没肉。”反映的是一个,也可能是多个家庭的春节生活真实。初一扁,也就是初一吃上一顿饺子,富一点的是白面,穷人则是一顿杂面饺子而已;初二捞,就是一顿捞饭(稠米饭);初三是一碗杂面条;等到过了初五六,客也待完了,蒸馍和肉也就没有了,又该开始新的一年劳作了。这反映的是温饱没有解决时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民谣就是这么真实,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 当然,真实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写出来。所以, 在生活困难时期,有人写了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披是:南北。总起来是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这在当时是再真实不过了,但是却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作为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批判。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年味—— 过年的习俗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3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