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任性的孩子,面对孩子发脾气、打骂家人,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办,是呵斥改正,还是默默承受。分享李跃儿的一篇文章。。。真的没有不听话的坏孩子,只有方法不恰当的家长
分享李跃儿《我们是怎样被孩子滋养》 在山林基地第二期刚开课第一天,我要跟一个妈妈谈一下,我们来到餐厅。看到五岁多的小男孩铮铮(化名)在发着脾气,他坐在妈妈怀里,伸出一个手指有力量的指着坐在对面的小张老师,大声地说:“你根本就不知道,你给我滚,妈妈你别听他们胡说。”又指着小张老师大声说:“我要打死你,打死你,你就再也不能活着了……”看来这脾气发得还真够大的,但不管多大,脾气还是会过去的。 孩子发脾气,是最不应该让我们感到紧张的了,因为第一,孩子不成熟,对人情世故还不是很理解,第二,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成长起来。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他们的脾气肯定比我们成人的脾气多。但孩子发起脾气来说的话那么好玩,这显示了他们是孩子,因此他们发脾气都那么可爱,所有我们不应该担心孩子发脾气。
第二天早晨,一进教室,我就看到又是那个小男孩铮铮在发脾气。我看到时他已经说话不清,他边哭边狠狠指着妈妈大声训斥,妈妈显然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只是柔和地给他解释。但妈妈每解释一次,就引得铮铮发更大的脾气。看上去妈妈像个受气包。我看到妈妈这种状态,让自己从帮助者、权威,变成了一个无能的软弱的受害者。这样将来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会认为妈妈有能力吗?妈妈能够成为支持他一生内心的力量吗?所以这个妈妈是需要帮助的。
看到这种情况老师介入了,铮铮马上一只手叉腰一只手指着老师,厉声说:“你管不着我!”(说得对哈,这是人家自己在发脾气,脾气又不是冲着老师发的,按理老师不应该介入),但这个世界是需要管理的,要让孩子知道不能用他的情绪来伤害自己的妈妈。尽管妈妈是孩子自己的,但他伤害了妈妈还是要有人要管的。铮铮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跟老师叫板,中间一次还双手插着腰,眼睛眯着,集中全身的愤怒在眼神里,脑门对着老师的脑门,狠狠地盯着老师。
我在心里说,天哪,孩子太可爱了,这就是童话啊。我们需要培养自己认识孩子的另一种可爱,那就是他们的天真。就像铮铮此刻,他以为自己弄出很厉害的眼神,能把老师打败哈。老师平静地看着他,尽量不让自己的眼球转动,如果眼球转动或躲闪,铮铮就会错误地认为老师害怕了。由此他会更加错误的认为,自己是宇宙大王,可以为所欲为了。老师教妈妈:“铮铮不能用不尊重的态度跟妈妈沟通。”妈妈就转过身,告诉铮铮,什么时候准备好了,用不发脾气的方式跟妈妈沟通,妈妈才跟他谈着这件事。这时老师离开,但老师看到,铮铮很快又控制了妈妈,他撕着妈妈的衣服,继续恶狠狠指责妈妈。
后来我看到他拖着妈妈要回家,每次拖不动,就回身指着妈妈训斥。我们开设的山林亲子发现课程,就是利用家长和孩子互动来跟家长一起探讨,家长们所疑惑的问题和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老师必须给家长演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这时老师冲上去一下抓住了男孩的上臂,示意妈妈松开手,妈妈费力地从男孩子手里挣出来。老师示意妈妈离开,妈妈赶紧藏到娃娃屋的纱后面。为了不影响别的孩子,老师把铮铮抱到教室拐角的一个空地上。老师抓着铮铮的手,而铮铮本来就在发脾气,妈妈又离开了他的控制,在他看来,老师胆敢插进来,这还了得!于是铮铮又打又踢,很快,老师的手臂就被挖掉一块皮,往外渗着血。
老师把铮铮抱到了墙角,铮铮的手还被抓在老师的手里,铮铮挣扎着,半躺下来用脚踢老师。老师把他的脚夹在两腿之间,确保铮铮不会再踢到或打到任何人。这时老师对铮铮平和地说:“我放开你,你可以不再打我吗?”铮铮马上非常配合的点点头,抽泣着说:“不打了。”老师勇敢地放开了铮铮,这就叫信任孩子。这时如果老师再追问,你真的不打了?如果打了怎么办?这样铮铮被放开后就有可能还要再试着打一下。因为在不被信任的环境下,孩子会失去对自己的信任,所以他们往往会做成人刚才强调的那件事,这样的结果,等于我们给孩子机会证明他自己是一个不能被信任的孩子。所以刚被铮铮攻击过的老师,在铮铮表示不再攻击后,马上就还给铮铮自由。由他自己来选择控制自己,还是不控制自己,这样就等于给孩子提供了练习自律的机会,并使孩子认知自己的被信任。
铮铮还是哭得很厉害,老师和他一起坐在地板上。这时老师凑近铮铮对他说:“你那样发着脾气跟别人说话,别人会很不舒服。而且你还打别人,这样别人由于害怕你也不敢跟你一起玩。你还打妈妈,骂妈妈,妈妈可伤心了。”说完老师就停下来看着铮铮,给铮铮说话的机会。老师必须把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好的沟通方法传导给铮铮,这样长期影响,铮铮就会选择更好的更智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对铮铮的要求是,不再用暴力解决问题,那我们必须帮助铮铮学习到非暴力解决问题的模式,这就是权威式的家长和老师。提出要求,然后帮助孩子达到要求,最后让孩子为自己而自豪。
这时铮铮的发脾气已经转变成真情的哭泣,他哭得很伤心,边哭边述说。由于哭的原因,我没有听清他说什么,但他对老师哭诉的神情是那么真诚感人。铮铮说,我就是想回家,谁让我妈妈她不带我回,我的姥姥她们也可讨厌了,她们什么都不知道……等铮铮停顿下来,老师说,“但她们都很爱你,你知道吗,妈妈带你来这里,就是希望能想办法帮助你不再发那么大的脾气,你看刚才我的胳膊都被你抠得流血了,好疼啊。(老师做出很疼的样子)”这时铮铮一边哭着,一边拉过老师的手臂看到老师的伤口流着血,伸出手轻轻的摸着。铮铮脸上出现了同情、愧疚、心疼等让人感动的神情。他一边哭,一边接过一张妈妈递过来的卫生纸,边哭着边给老师包扎伤口。老师的小小伤口就包上了巨大的白色绷带,老师的心理温暖极了。
铮铮给老师抱扎好伤口,还在边哭边述说,老师问他:“我可以抱抱你吗?”说着老师就把铮铮抱起来放到自己的腿上,铮铮马上软软地靠在老师的怀里哭得更加伤心,老师知道这说明铮铮的愤怒结束了。老师亲吻了一下铮铮的脑门,这等告诉铮铮老师像家人一样爱他,因为刚才老师为了防止打人控制过铮铮,如果铮铮指责别人的样子是跟他以前幼儿园老师学的,那刚才铮铮答应不打人了和给老师包扎伤口,都有可能是处于对老师恐惧才会那样做。老师必须预防有这种可能性,改变老师在孩子心中可能的不良印像,即便以后铮铮的幼儿园老师会对孩子发飙,铮铮也会抱着“这个世界上也有好老师”的希望,如果他的幼儿园老师跟芭园的山林基地的老师一样,那么孩子会得到一个意外惊喜。
老师把铮铮抱在怀里,铮铮的情绪还停留在负面状态,老师决定把他从负面状态中拉出来。于是老师让铮铮继续坐在自己的腿上,上身却离开,确保在聊天时铮铮能看到老师的面部表情,这样沟通就会更全面一点。
老师说:“昨天下大雨,我们开着车下山,哇!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雨,我们快到家时看到路上有水,也没想到路上的水有那么深,刚要开过去,前边的一辆面包车突突突先冲下去了,它唔儿—唔儿—嘟嘟嘟,呗儿一下死火了,车走不动了。”我看到铮铮的脸上露出一点笑容,老师继续讲:“水都淹到车的一半那么高了,我老公大叫一声,哇,我不敢过啦!”这时铮铮哧哧笑出声来。老师乘机说:“有一个人啊,特别爱跟别人玩吃脚趾头的游戏,就像这样——”这个话题显然很能吸引铮铮,铮铮马上笑着等老师进一步的描述。老师用手揪了一下铮铮脚的大拇指,假装扔进自己的嘴里,让舌头弹出响声并说:草莓味的;揪了二拇指,说西瓜味;揪了三拇指,说哈密瓜味……揪到最后一个脚趾时,老师突然捏着自己的鼻子说:“啊呀!臭死啦!”
铮铮大笑起来。这样几个回合后,铮铮已经完全信任老师了。获得了孩子的信任,孩子就会与你合作。
这时老师对铮铮说:“我们去找妈妈吧?”这对铮铮来说像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因为在上幼儿园时,妈妈离开后一般不会再回来的。铮铮听老师这样说,马上高兴地说:“好!”老师乘胜追击:“那你同意跟妈妈一起搭一个大房子,还有院子,还有停车场?”铮铮快乐地点头,然后老师跟铮铮一起来到妈妈的面前,在妈妈面前做出一个胜利的姿势说:“奥耶!”妈妈也满脸的阳光了。
这一上午铮铮在快乐的建造他的建筑物,但不是房子。
从此以后铮铮就成为老师的知己,无论什么时候遇见了,铮铮都会扑到老师的怀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