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豆
- 3392
- 在线时间
- 72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2-3-21
- 帖子
- 836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4312
- 精华
- 0
- UID
- 7615698
  
- 妈豆
- 3392
- 宝宝生日
- 2011-07-26
- 帖子
- 836
|

本帖最后由 幸福小熊的家 于 2012-5-2 17:14 编辑 * x) ~8 J# Y9 Z- E, ^5 y* Y2 i& x' v
, E/ S" S! p# T6 | M
石头村,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西部,面积10平方公里。1998年11月1日被河北省民俗学会命名为“于家石头民俗村”。 石头村现有400余户人家,人口1600多口,其中95以上村民是于姓,相传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先祖于有道迁来时,这里还是一片旷野,“与木石居与鹿豕游”,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村中大多数男子都是能工巧匠,祖祖辈辈靠自已的双手将石头修成梯田、雕成石器、盖成石屋、铺成街道,直至建成庞大的石头村落。全村共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头碑碣200多块(现尚存数十块),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全村六街七巷十八胡同,纵横交错、结解曲伸,每条街道均以乱石铺成,石街两旁是一座座石头院落,古式门楼,黑漆大门,家家相接,户户相连,鸡犬之声相闻,邻里朝夕往来,生生息息,一派农家景象,点染其间的还有深宅大院,高房绣楼,古庙古阁,整个村落街依房建、房与街齐、呼应顾盼、规划有序。遍布全村的花草树木春绿夏艳,将原本有几分冰冷的石门石街装扮得妩媚动人起来。“深山藏古秀,瑞石撒幽香”,漫步于石门、石阶、石墙之间,诗情画意油然而生。
3 \" K' X& ^4 _% H) \" S% |
* { r' S( `; }5 w9 C; S7 Q简单吃完午饭,我们四人就带着装备,走村串巷~\(≧▽≦)/~啦啦啦。
- A0 ^8 `$ G( y8 r& b先穿过村子2 y8 A4 b+ g, F3 d% F
-
& M* b; z8 |: V8 L1 ~' m9 K9 w7 t村子的一角4 C# R* h* v, V! x' B2 m
-
0 Y# i8 }8 }8 o7 y% K
-
8 M3 e8 f3 q- ?% A; n1 R: a山东省摄影家牟师傅,热爱摄影,热爱生活,学习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9 Y7 T# ?" \, Z8 l# ~
-
, P( T- [3 I$ H; P( d( X& ]
这个重点观赏地. N4 g* {% H: k2 ~6 X' @% K
清凉阁上下三层,结构各异,引人入胜,第一层为搭券四门式;第二层是实芯四室式;第三层乃明柱回廊式,该建筑顶层系“木砖补葺”,四面明柱、单门殿堂,白墙壁画,琉璃瓦顶,清新明快,古朴高雅。下面两层是全石建筑,错落有致,欲争有让,高低优仰,犬牙交错,跌宕起伏,勾心斗角,颇有力学价值。
4 `3 R) {) ~, @* d. U* Y+ _% {更为奇特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跟基,不填辅料,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块块巨石就地而起,从下到上完全干打垒而成。石块巨大惊人,有的长过数米,有的重达数吨,有的原封不动,有的錾迹寥寥寥,构造粗扩奔放,设计独出心裁。整个建筑充满古朴粗糙之美,正如当地民谣所说的“一块石头一匹梁、一块石头一堵墙”。清凉阁巍巍然,凛凛然,耸立于山间村首,蔚为壮观。! a) ~' z" x, f3 ^
清凉阁——公元1581年由村民于喜春独力兴修,罕见的打券式巨石建筑,不打根基,不填辅料,建在一个天然的石头斜坡上,集美学,力学,建筑学,几何、物理学于一体。0 Y z. o' C# i U; G8 W3 t3 ^0 B
-
8 A3 K4 ~: A; z' l# p1 F
石头古街石头村是石头的世界,其中的石头古街堪称于家村的一大景观。于家村的先人们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谓胡同,古旧街巷,街宽3至4米,巷和胡同宽约2至3米,窄窄的街道,全为青石铺就,其大小不等,形状各异、乱石铺锦、巨细相间,高低俯仰,结解曲伸,纵横交错,如诗如画。这些明清古道,追溯其历史多达五百载,少有三百年,岁月沧桑,人来畜往,每块石头都被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尤其在雨天,在雨水的冲刷下,熠熠闪光,更成为石头村一道难得的风景线。千姿百态的石头文化,淳朴深厚的民俗风情,这就是于家石头村的美妙。“东阁西塞南洞北寨面面皆有古景点,春游夏游秋览冬赏季季都是好风光”便是对石头村的最佳描述!6 c7 L9 E/ T% C4 [, Q0 N9 q* M
-
" u; a: G- p- e+ g$ F
还遇到了国外的游客
" V% t7 E! ], S# y
-
' J( I+ y ?) z! h. ^; Y, l) ~纵观整个清凉阁,累累巨石,鳞次栉比,似券非券,似搭非搭,集美学、力学、建筑学、数学、几何、物期学于一体,盘根错节、鬼斧神工,可谓建筑史上之奇迹,民间艺术之珍宝。) S! Z$ @* o4 Z9 \# M9 e
清凉阁共有三层,其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奇巧,雕梁画栋、五脊六兽、斗拱重檐。东门悬有风动石匾,西门高挂扇形镏金匾,南侧嵌有圆雕龙头、扇形匾上书“清凉阁”三个镏金大字;风动石匾制作古怪,双童簇拥梅花鹿、大风不动小风动。
& g; G3 m7 x% w) E6 }6 w$ c更为奇特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不打跟基,不填辅料,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块块巨石就地而起,从下到上完全干打垒而成。石块巨大惊人,有的长过数米,有的重达数吨,有的原封不动,有的錾迹寥寥寥,构造粗扩奔放,设计独出心裁。整个建筑充满古朴粗糙之美,正如当地民谣所说的“一块石头一匹梁、一块石头一堵墙”。清凉阁巍巍然,凛凛然,耸立于山间村首,蔚为壮观。 \7 p0 @" H7 t. Y4 k
-
2 H$ D }1 v8 m" R( H
巨石上长出松树,真稀奇+ `1 h4 P# r. N7 g0 l- N2 p; R
-
: ], T' u- p" W: q
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村子的景象,穿过清凉阁,我们来到了石头村古镇。% Y+ X. }$ q& R1 I, z
-
: B- Z6 X% `0 ~* X: x4 \
-
' a+ y+ ?. Q% D9 _
-
0 b( r; z4 o5 J; v, l9 S8 D: p. T
于谦纪念馆4 O0 ?1 P) j2 p& q; D
-
) h' O+ Q% n! A, V+ T
-
- z K" y: V" l5 h7 ~8 M百年的屋顶,长着杂草
2 w" g9 p g# S# u% U
-
, ~# s' U' W9 J& Y9 c/ M5 T
这是纪念馆大院的布局6 I8 d, }* q; B. u, q( T1 J: ~
-
h9 m4 h* I) K( l- K* |" L
其中还有一个灯谜给大家说下,猜猜看,哈哈。
0 M4 a' ^. W( S9 F6 U2 R短得多,长的少,手来摸,脚来踹。打一生活用品% a0 S2 a9 F' m3 ^% W V! I: h
-
5 G3 x' t' C& e9 S! j( i$ P
-
# i h' o5 ^1 X: q1 d4 h9 ^! u
& w. a; z" }* t0 Q9 Z" {, i六十七岁的老大爷,身体很是硬朗,还写了一手好字,才不过小学文化,石头村的人很朴实,给我的印象很是深刻。# K& e, L' w" V/ v
-
5 y6 j2 i% P3 Y% v5 L# {
-
+ f' Q4 o& ]. T7 A! o
-
! O9 A( e5 }# W7 r* o) e
-
; _" M0 ~4 ^) ?8 t: V农家门前的女童,抓拍呵呵,很可爱。) ^7 W+ ^$ d5 G% C& U
-
4 C/ O- ?, t" R' [* n
石头村不大,很快我就转完了,还有一个影视基地,叫大梁江古镇,天色还早,我们加紧油门,驶向大梁江。0 o. |! N5 s8 `: ~9 n
在路上我看到仙境般的山脉,停下车来拍摄。这就是自驾游的好处所在,随时有惊喜,O(∩_∩)O~
7 R1 Y: ^/ c. N9 M$ p& @- H/ D
-
- N9 U7 m+ m+ _ }
-
; b7 D! r+ s3 I; _
-
+ J$ P2 K' q0 Y( `
-
7 P7 {% Q+ a. R) y, v! h# y* I大家意犹未尽决定在日落之前再前往目前保存比较完好,一座尚未被开发有着一千多年历史原汁原味的古村落—大梁江村。从石头村到大梁江村很近的路程,说走说走我们立即驱车前往,不一会就看到大梁江村口的那棵千年槐树,这村落修建的非常讲究,有着明确的整体设计,比如村口寻建有村阁,用石块垒砌成,如同小型的城门。阁上东西两侧石壁上分别镌刻着“襟山带河”、“接脉通川”八个大字,城门之上有阁楼一座,既是烧香朝拜之地,又有抵御防护功能。村子里的院落以四合院最为典型,北面是正房,两侧为厢房,正房中间为客厅,两侧为长辈居住的卧室,南侧的房子背阴,多作为储藏室。宅院大门多开在院子的东南角,上有门楼,下有门洞,门外两侧是石雕门墩,以及栓马石、下马石。整个四合院布局严谨,功能明确,是太行山区明清古建筑的精粹.在于家石头村,听说还有一个石头村“大梁江村”,就在于家石头村附近,相隔大约有28公里。驾车不到一小时就来到了这里。大梁江村位于井陉县城西南28公里的晋冀交界的太行山腹地,自明、清以来未遭战乱之灾,且世代相传,整个古村落保存完整。古村落用材以石头为主,范围南北长约200米,东西长约210米,占地约42000平方米。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院落三百多座,以及古街道、古建筑、古碑刻、古井、石臼、石磨、石碾、石槽等。村内道路主要有上街、下街、中街及5条巷子,总长3700多米,宽约2-4米不等。街道高低错落、纵横交织。街道或用青石砌制,或用卵石铺就,不拘一格。房屋顺势而建。四合楼院整体布局独特、功能划分明确、建筑结构新颖,是太行山山地民居建筑的典型,建筑风格灵活多样又和谐统一,所以大梁江村有太行山中“乔家大院”的美称。( \& o/ r, `. N7 N: }
-
}$ P2 e7 M! T8 I这是大梁江进村的小城门,还保留的很完整,大片的梧桐树开着花,很清新。
. g$ K/ b, n3 i# B" y; p1 Z
-
( @! a" R$ ~: K/ Q( {1 h" g
牟师傅在此留影纪念
1 x0 n: ^* s1 h% T/ J" U9 p
-
/ b8 o0 {. m3 l9 U& n# u2 }4 Q$ X
-
H3 z# u6 S( Y% h+ \
村子的石头路很有感觉吧,下雨的时候会很滑,上面被人的都很光亮了。5 `+ M; |- g# b5 V- g) g" m$ l
-
! b! {2 h; s: n! Q9 P4 f/ X
据村所存龙王庙碑记载,大梁江村在明时属山西省太原府平定州承天都管辖,名为甘桃村。公元1500年前后的明万历年间起,梁家迁来此地定居,后又有梁氏人逐渐迁入,子孙不断繁衍。自梁深中了武举人后,梁家成为了村里望族,村名也改为了大梁家。此后,由于自然原因,当地水源奇缺,盼水心切的村民将村子改名为大梁江。3 u& b' ~6 z. {# T$ ~8 R5 Q% x1 A
据了解,自古以来,大梁江皆属山西管辖。1959年,大梁江连同附近的四个村一并由山西平定县划归河北井陉县。如今,大梁江仍然保留了不少山西的民风民俗。
7 b0 S+ k e1 e
-
, {* `8 U9 u" f8 P8 i7 a八旬老农在菜园浇水,生活安逸,长寿百年。
9 c4 s: N% z) w% H$ Q
-
2 W7 [8 q e7 h% u1 U8 P1 B村童在玩耍,看到我给他们拍摄,他们在给我躲猫猫,做鬼脸,真是可爱。3 l; _) Y# G$ P
-
/ d" T3 n9 ^3 j5 D
-
! u, P. S, y' T: E; e, d" p- v: i A) a0 w* F2 G
; g; c! I. H( u `; 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