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上上稚语 于 2015-8-20 15:58 编辑
“妈妈,你在哪里呀?” “妈妈,你在干什么呀?” “妈妈,陪上上玩玩呀!” “妈妈真厉害呀。” “妈妈,我爱你。” “妈妈,对不起。” “谢谢妈妈帮上上呼呼,谢谢妈妈帮上上开门。” “……” 每次听到小妮叫我,心在瞬间都融化了,那温柔的低低的又认真无比的话,令人唏嘘。然而谁又想得到如此乖顺的小妮,在一个月前还曾经躺在大街的地上嚎啕大哭,向我的忍耐极限挑战呢? 两岁的上上性子一直很温柔安静,乖巧懂事,不管跟她说什么,她似乎都在用心听,但前段时间的频频哭闹,并且每次都会一发不可收拾,几近令我崩溃。 印象中,上上这样的哭闹前面还有两次,一次是两三个月的时候,每每大哭,经常让抱着,或许那时候确实是肠绞痛,过了那个时期,一切都好起来了。第二次是在一岁十个月断奶的时候,大约有一个周,也是翻天覆地的嚎啕大哭,只要不如意就要哭,好在过了那个阶段,一切恢复正常。 这一次的情况似乎更严重,最厉害的一次就是躺在大街上嚎啕大哭,简直把我耐心全部哭没了。 还有各种各样莫名所以的大闹哭泣,令人崩溃。 这种情况下,上爸的意见很干脆很粗暴,要我把她扔在哪里,让她哭够,然而得到的结果却是她根本哭不够,反而越哭越厉害越委屈越伤心,越发的不可收拾,更把矛盾激化了。 所以我特别反对这种粗暴的做法,我相信孩子的哭闹一定有她的原因,她不会无缘无故的哭闹,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内心需求,当她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她就会大哭。 我不停的翻看各种育儿书籍,逛各种育儿亲子论坛,又很听了一些育儿专家的讲座,忽然发现虽然我一直强调要保持耐心要尽量平静,但却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沟通技巧。 然后我开始一点点的慢慢运用到上上身上,果然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1、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不要妄图跟孩子讲道理或者非要跟孩子较真分出个谁对谁错来,先稳定她的情绪,然后再讲道理。讲道理时,应该简单明了,说一遍即可,切记重复不停得唠叨。
在这一点上,上爸爸经常会犯此类的错误,比如上上非要他抱抱找妈妈,他就非不抱,然后惹怒上上的时候,上上会把手头的东西扔在地上,接着父女俩的较真就来了,上爸爸非要上上捡起来,上上就哇哇大哭非不捡,哭的上气不接下气,上爸爸又想不能纵容她这个坏毛病,哭也不管,一定要把东西捡起来,而上上也是个倔脾气,肯定不会捡起来。 这个时候,如果我叫一声,“上上,怎么了?” 她会很委屈的扑倒我怀里大哭,我抱着她拍拍后背,“妈妈知道了,上上想让爸爸抱着找妈妈,可是爸爸没抱上上,上上很伤心,扔了爸爸的东西,爸爸感到很生气,要让上上捡起来,可是上上也很伤心,所以不想捡。” 上上一听我说这些,哭得更厉害了。小脸上伤心欲绝。 我不停的抚摸她的后背,然后重复刚刚的话,就是把刚才发生的事再重复一遍,当我重复到第三遍的时候,上上抬起头看我,不再大哭,但还是抽泣,觉得太委屈了。 这个时候,我小声说,“上上宝贝知道扔爸爸的东西很不好,扔在地上了,要给爸爸捡起来,跟爸爸说对不起,对不对?” 上上一边抽泣一边点头,“嗯。” 然后我站起来牵着她的手,“妈妈陪上上一起去捡起来。” 她马上跟我过去捡,捡起来后,情绪已经完全平复下来,这个时候会主动对爸爸说,“爸爸,对不起。” 还学着巧虎的样子朝爸爸鞠个躬,很可爱。
这一次的经历很微妙,让我瞬间顿悟,跟以前任何一次的筋疲力尽都不一样,这让我感到很开心,我觉得我完全可以把与闺女的沟通做的更好。
我们为什么非要在孩子情绪崩溃的时候逼着她去做一件事呢?试想一下,如果有人逼着我们去做一件不想做的事,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即便到最后她哭着把东西捡起来了,就代表他真的明白自己做错了,以后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么? 其实这个时候,她内心真实感受到的是,她如果不捡起来,爸爸可能就不爱他了,至于为什么让她捡起来,她根本不记得了,满心里都是爸爸的愤怒和命令。而且这是个恶性循环,会在以后很多情况下出现很多这样的情况。 表面看来这是父母对孩子严格要求不纵容孩子的坏毛病,其实是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浑然不知的陷阱,还会把他潜在的爆裂脾气激发出来。
2、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如何安抚孩子暴躁的情绪?很简单,抱住正在哭泣的孩子,语调轻柔不断的重复孩子哭之前正在做的事,表示你能感受到他此刻的心情。
这是一位亲子老师教给我的,一直以来我看的很多书上都说,当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要做到与孩子共情,可是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做会让孩子觉得我是真的能体会到她此刻的心情,当老师告诉我这个办法的时候,我试着去安抚上上,果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当复述某件事的时候,一定要语气轻柔温和,只复述当下发生的事,不要添加自己的评价,绝不可带有嘲笑或者责备诸如都跟你说了不能这样不要怎么怎么之类的语气,只叙述事实。 在这个叙述的过程中,能让孩子的情绪得到释放,得到安慰,能让她激动的情绪平复下来。
我记得那一次,上上急疹,高烧了三四天,终于出来疹子,可能是不舒服,非要爸爸抱着下楼玩,下楼后还不能在树荫底下,非要爸爸抱着在太阳底下晒着走,恰好那天很热。 上爸爸把她抱睡后抱回来,半路上她醒了,一看要回家就不愿意了,哇哇大哭,到家已经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了,喊着“出去玩出去玩。” 上爸不愿再抱她出去,我把她接过来放在腿上紧紧的把她抱在怀里,亲了亲她的头发,然后开始说,“上上想出去玩,想让爸爸抱着,可是外面太热了,太阳很刺眼,爸爸怕上上热,爸爸不想抱上上出去,上上很伤心,上上很难过,妈妈在家里抱着上上。” 第一次,她哭得更厉害了,在我这样的叙述中,她感到更加委屈了,那意思好像在说,“看看吧,不是我无理取闹,我想出去玩,我真的很伤心很难过。” 我赶紧拍拍她,又亲了亲她的头顶,接着又说了一遍,她忽然不哭了,停了一下又哭起来,只是哭声小了很多。 然后我再说,她虽然不能停下来,但是哭声却越来越小了。 这个时候我指着桌上的一个小玩具说,“上上,这个好玩吗?是谁给你买的呀?妈妈也很喜欢。” 她马上不哭了,回答我,“爸爸买的。”然后就下去玩了。 这一次很成功的用此方法止住了她的哭,但在第二天同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有点失去耐性,并且责怪上爸爸为什么不能抱孩子出去玩玩,上上这个时候突然崩溃了,任凭我怎么说怎么哄,她都坚持哭,这一次哭了整整一个小时。 所以这种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与人争执,这会让她觉得她还很有可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另一点,这种情况下,切记不可满足当下他提出的任何不合理要求,如果满足了,这才是让孩子看到了威胁的力量。有的孩子很聪明,比如上上要玩刀,我说不行,刀子危险。她看我态度坚决,知道这件事是绝对不可能的了。她马上改口,“妈妈,我想吃冰糕。”如果这个时候我一松口,给她拿了冰糕,那她就知道了,在一件事遭到拒绝后,还可以满足另外的平时不让做的事。 这个时候,可以马上转移她的注意力,把她转移到她感兴趣的事上去,把她的试探扼杀在摇篮里。
3、当孩子哭闹的时候,让孩子最需要的人来安抚,一个人足够,其余人请保持安静继续做自己的事。
很多妈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孩子因为某件事在哭闹的时候,身边的人越是问他想要什么越是想办法哄劝转移注意力,孩子哭得越厉害,仿佛说什么都踩到了孩子的雷点,都会加重她的哭闹。 所以这个时候,比如如果是妈妈在抱着孩子,其余的人如果实在不忍心离开,那就保持安静,不要一直在旁边问这问那甚至责备孩子或者别的人,让妈妈自己安抚孩子。
4、摸清孩子的脾气,尽量避免碰触孩子情绪的雷点,在情绪爆发前,看她似乎快要闹起来,赶紧转移或者设法消弱孩子的怒气。
很多孩子在情绪爆发的时候,威逼利诱哄劝转移注意力等等都是没用的,这样的情形多了,也是一种恶性循环,甚至会激化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孩子觉得父母根本不了解自己不爱自己,而父母会觉得这孩子太不懂事太折腾人。 聪明的父母会先了解孩子,然后尽量避免碰触孩子恶劣情绪的底线,每每看到的都是孩子的优点,而孩子感受到的也是父母满满的爱,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有一段时间,上上在床上躺在我怀里与我面对面的时候,她会忽然撕扯我的头发,刚开始我很气愤,命令她赶紧松手,这个时候,她不但不松手,反而使劲拽住不松,并且很是气愤。我使劲掰开她的手,她会突然扑上来咬我,那个狠劲真让人害怕。这个时候我抓住她两个手挡住她,最后她气得趴在枕头上狠狠得咬枕头。 后来每天中午我哄她睡觉的时候,都会出现这一幕。 我很担心也很害怕,不知道要怎么引导她,我真害怕她出去也会这么对别的小朋友。 上爸爸说等她再撕扯你头发的时候,狠狠得掐她的手,但是我记得上爸爸有一次掐她的手根本不管事。 我想到可能是我的某些举动引发了她这样的行为,再一次,她又来抓我的头发,我没再表现出来很疼并且硬把她的手掰开,我忍着疼笑着问她,“上上,妈妈的头发是不是很长啊?你看妈妈的辫子好看吗?你去拿个头绳帮妈妈扎小辫子好不好?” 上上自己好像也愣了愣,接着点了点头,松开我的头发拿头绳去了,然后帮我扎小辫,再也没撕扯我的头发,更没想要咬我。 再后来的几天,每当她想抓我头发的时候我都会找出各种理由让她做事,然后慢慢的她再也没抓过我的头发了。
就像那天她躺在地上大哭,后来我想,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我自己的责任,并不是说孩子非要怎么样,如果我不跟她较劲,完全可以避免。 但等到触发了她的底线,演变成嚎啕大哭的时候,任何招数都变得很脆弱,丝毫不管用。 这件事之后,我一直观察上上脾气爆发的底线,并且尽量避免,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比如当她把纸币放在嘴里的时候,我提醒她,钱不干净,不能放嘴里,她不但不拿出来,反而会把整张纸币都塞嘴里,然后盯着我看,一脸的倔强不屈服,像是要告诉我,我偏要这么做。
如果这个时候强迫她拿出来,她会哇哇大哭,坚决不吐出来,哭到最后,即使你不让她拿出来完全顺着她的意思也没用,她会哭的更委屈。 而如果我装作没看见,不提醒她钱不干净,也不提醒她拿出来,我只是拿个吃的或者好玩的给她,她会主动吐出来。然后我再说,上上自己知道钱不干净,不能吃。她会很认真的跟我重复钱不干净,不能吃,以后也会自己提醒自己。
然而父母们还要明白一点,不碰触孩子的情绪底线,并不大表一味的顺从孩子的意愿纵容孩子的各种行为,这种不碰触只是换一种方式,在了解孩子情绪快要爆发的时候,适可而止,把她引向别的地方,而不是非要他硬性遵从父母的意思。 如果只是一味的顺从她来结束她的哭闹,个人以为还不如强硬性的制止。
5、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如果不是违背原则具有危险性的要求,拒绝的时候不一定非要说不,可以委婉些,甚至避开回答。 拒绝之前先想一下,这件事真的不可以做吗?如果觉得这件事坚决不能让他做,那就坚持到底,无论她怎么哭闹都不要答应。但如果她哭闹一下就被允许了,那么下一次还是别拒绝直接让去做就好了。
比如上上有时候要吃冰糕,“妈妈,我想吃冰糕。” 而我们的约定是可以吃,但是每天只能吃一块,有时候她吃完还会想吃。我是一定不会让她再吃第二块的,但我不会直接说不能吃或者不可以。 我会反问他,是不是一天只能吃一个,或者直接装没听见去询问别的他感兴趣的事,而且表情语言动作都会向他传递一个消息,这件事我也很感兴趣,我会陪她一起玩。 她马上就会忘了吃冰糕的事,高兴的跟我一起玩。她意识里自己的要求并没有遭到拒绝,就不会存在抵抗的心理。 其实有时候孩子对某件东西,并不一定是非要不可,但家长第一反应的拒绝让她第一时间产生了抵抗心,越不满足他,她就越想要,越会在极短的时间里积累怒火,然后爆发。这种反应就是几乎所有孩子都会产生的叛逆。 这种时候,父母可以选择温柔一些委婉一些的拒绝方法,试想当我们被人拒绝的时候,能接受哪种方式呢?
纵然我明白了这些,仍然不能百分百的保证不让孩子哭闹或者每一次哭闹都能成功结束,然而我却不会再感到崩溃,我相信,只要给予她足够的爱和关注和耐心,她一定会自己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这些都是我在上上身上运用过的小方法,有时候会灵活变通下,都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家庭环境也不同,妈妈们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寻求适合孩子的方法。 推荐书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爱和自由》、许莉娅清华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