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5 | 浏览: 893 |正序浏览 | 字体: tT
中蕾早教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

妈豆
4181  
宝宝生日
2011-05-26 
帖子
667 

济南通

1#
发表于 2012-2-16 11:30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孩子,他们的性格很温和,见生人就脸红或躲开,不敢独立去做事,处处需要大人陪着。有的还害怕黑暗,害怕陌生的事物,害怕很多大人看来丝毫没有必要害怕的东西。其实,孩子胆小往往源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
错误1 :过分娇惯 过度保护
轩轩出生后,妈妈辞了工作专门在家带孩子。她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平时几乎是一步不离孩子,还经常对轩轩说:“不能离开妈妈,要不坏人把你带走,再也见不到妈妈了。”轩轩今年3 岁了,他却“相当胆小”:不愿意运动,甚至不敢快跑,看见别的小朋友玩蹦蹦床、滑梯,他却躲在妈妈怀里,不敢上去。对于那些新鲜的游玩项目,轩轩也总是不敢去尝试。
分析: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呵护备至,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一些本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长也代劳。过分的保护,让孩子的胆量越来越小。
还有些家长时常灌输给孩子过分的“安全意识”,比如“绝对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外面太危险”,甚至有些家长用恐吓的语气来教育孩子,这些意识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让他们觉得只有在家里、在父母身边才是安全的,其余地方都不安全。因此当孩子离开了家, 便会出现害怕、退缩等表现。对此,家长要相信孩子,鼓励孩子自己多动手,多尝试。对于尝试中出现的一些磕磕碰碰,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孩子往往在探索中才能学到东西,获得自信。
错误2 :经常吓唬
丁丁6 岁了,妈妈想让丁丁自己睡,可一到晚上,丁丁却光着脚丫跑到了爸爸妈妈的房间。“妈妈,我害怕,黑暗里有很多怪物,他们要把我捉走。”妈妈告诉丁丁“怪物”并不存在,可他怎么也不相信。妈妈反思再三,才知道是自己的错,以前儿子在晚上哭闹到自己心烦时,她就把灯关了,并绘声绘色地描绘黑暗中有许多怪物,再哭就把他抓走。
分析:有些家长在孩子哭闹不听话或者做错事时,经常采用“ 吓唬”的手段教育孩子。有的家长用大灰狼、 老虎、狮子等凶猛的野兽进行恐吓,如“别哭了,再哭老虎听见来吃了你”。吓唬可以让孩子一时听话,但它们带来的副作用却更大。因为孩子缺乏科学常识,家长随意杜撰出来的那些可怕的东西,会深深地烙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抹不掉的阴影,以致一到晚上或没有他人时,一想起就害怕。所以被吓唬后的孩子不敢接触新奇的事物,不敢去陌生僻静的地方,心里经常有一种紧张恐怖的感觉,胆量自然很小。
对于这样的孩子,首先要停止吓唬,提供宽松平等的良好氛围、民主自由的家庭生活环境。在黑暗中,由于看不见任何东西,孩子容易产生很多联想,尤其是一些鬼怪的故事。所以在孩子睡觉前,要给他讲一些快乐的事,陪他一起入睡,等孩子睡熟再离开,一段时间后再鼓励孩子单独睡。
错误3 :对孩子要求苛刻
佳佳6 岁,大家都夸她懂事、聪明,可她却非常胆小,从来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因为妈妈对她总是不满足:“不能骄傲,人家小璐比你表现得还好呢。”在幼儿园,老师让佳佳表演,她却死活不肯去,老师问了半天才知道,她是怕表演不好受老师批评。
分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但有些家长却过分严厉,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孩子稍有差错,就大声训斥,严厉批评,甚至采用武力进行惩罚;还有的家长由于对孩子要求过高,对孩子流露出来的胆怯行为,如不敢滑滑梯、见生人紧张脸红等缺乏耐心,而且经常拿别的孩子来比较:“你看人家谁谁谁,比你强多了!”“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久而久之,他们害怕出错,害怕失败,整天心惊胆战,也就失去了主动性,什么事也不敢想、不敢做。
对此,家长要坚持“多肯定,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的原则,善于发现并强化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避免拿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孩子。
错误4 :生活圈子过小
马先生的儿子飞飞今年5 岁。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马先生夫妇很少带他出门,因此,他从小就怕见生人。家里来了客人,他就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来。在外面,走路喜欢溜边儿,尤其是靠着墙角走他才会感到安全。分析:孩子胆小,不敢与人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平时生活圈子过小,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家里自己玩,对人和事物不了解、不熟悉,一旦碰到生人,也不知如何应对。对于这样的孩子,平时家长要带他到朋友家拜访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以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或者在小区的邻居中帮孩子找个外向的玩伴,让他们经常一起玩。交际多了,接触广了,对各种各样的人和事物都有了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在交往中也学会了交际技巧,这样,他的胆子就变大了。
错误5 :父母对刺激反应过激
刚刚的妈妈刘女士是个急性子,平时遇事爱咋呼。有次扫地时冒出来一个小虫子,“哎呀!”她把笤帚一扔,把正看书的刚刚吓一跳,忙跑过来看是怎么回事,正看到妈妈抚着胸口,说:“吓死我了,吓死我了!”
分析:孩子经常跟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的情绪和态度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家长所表现出来的恐惧和担忧同样影响着孩子。比如有的妈妈胆子很小,遇到一丁点小事就大惊小怪,惊慌失措,给孩子造成了一种恐慌的心理气氛,那么孩子在这种气氛中长大就会养成胆小的性格。
错误6 :夸大卑微
方女士的儿子豪豪4 岁了,可他非常胆小,不愿跟陌生人打交道。在学校也不敢跟同学一起玩,其他的小朋友玩得热火朝天,可小豪豪一个人坐在角落里远远地看着,不敢加入。问他原因,他说妈妈告诉他,自己是外地人,别人会欺负自己。
分析:家长的社会地位有高低之分,家庭的经济条件也有贫富之别,这是事实。但家长不能过分地夸大卑微。有的家长老觉得自己条件不如人,经常对孩子说:“我们家穷,爸爸妈妈也没有本事,咱惹不起别人。”过分地夸大卑微,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孩子胆小怕事。
要经常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人格并不卑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并不比别人低下, 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积极鼓励孩子大胆与人竞争,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参与中锻炼和壮大胆量。
改变教育方式,让孩子的胆子大起来
如果父母不改变教养方式,孩子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胆小、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上的成功。要使胆小的孩子胆大起来,以下建议可供家长参考:
不要叫孩子“胆小鬼”
当发现孩子有胆怯行为时,也不能轻易责备孩子:“这么胆小怎么可以?”“不许怕这怕那的!”这些要求会让孩子更加紧张。当然最好也不要总是在别人面前谈论孩子的胆小:“我家孩子就是胆小。” 这在无形中给孩子一种不良的心理暗示,让他认为他的胆小是无法改变,或者认为胆小是一件很可耻的事情,这样就会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弄清孩子胆小的真正原因,对症下药
遇到孩子胆小怕事时,不要急于求成,要好好查找分析原因,这样才可以“对症下药”。如有的孩子由于常常受家长训斥,他一听到家长叫他就害怕;有的孩子因为过分的“安全教育”不敢一个人过马路等等。是家长教育方法的错误,就要立即改变教育方法,并且耐心“弥补”以前自己犯下的错误,帮助孩子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创造自由、轻松的环境,给孩子安全感
由于孩子与亲人之间的这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每当孩子感到恐惧时,他会自动跑到亲人身边寻求保护。对于孩子的这种行为,即便他经历的仅仅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情,父母也不要随随便便就因为孩子的胆小而训斥孩子,而是要给予孩子足够敏感期的反应,让孩子充分体验到他处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实际上,创造这个环境其实并不难,有时也许仅仅是一句安慰的话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温柔的抚摩。另外,在孩子恐惧时,父母不要盲目地随着孩子的想象来夸大事情的严重性,以免强化孩子的恐惧心理,使他把负面情绪与相关事件永久地联系起来。
树立好榜样,给孩子提供战胜惧怕的平台
当处理事情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手足无措,慌里慌张。这样会给孩子错误的认知,让孩子误以为很多事物特别恐怖,很多事情特别难以处理,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畏首畏尾。
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
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广泛接触社会,鼓励孩子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多提供与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机会。对不敢去找别人玩的孩子,可先带他观看别的小朋友游戏,当他被别人的欢乐情绪感染时,请别的小朋友来邀请他,并鼓励他积极参与;当孩子主动结识小朋友时,要表扬他、夸奖他,让他感到这是一件快乐的事。
总之,想要预防和消除孩子胆小怕事的心理,要时刻对孩子倾注爱与信任,欣赏他的同时信任他,给他一个勇敢起来的空间,让他对自己充满信心。

乐乐

大 本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妈豆
12445  
宝宝生日
2008-01-11 
帖子
1594 
学习了
洋妈亲子游:424451068

硕 士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妈豆
23398  
宝宝生日
2010-03-22 
帖子
5239 
学习了,谢谢!

中蕾早教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

妈豆
4181  
宝宝生日
2011-05-26 
帖子
667 

济南通

回复 中蕾教育集团 的帖子

中蕾早教成就您的骄傲 !中蕾泺源店老师会把更多更详细的育儿知识提供给大家!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专家提示——孩子胆小错在哪里?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3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