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一妈417 于 2012-5-28 12:56 编辑
让路给小鸭子 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 野鸭马拉先生和马拉太太想找个地方住下来,飞到波士顿时他们都累得飞不动了,恰好公园里有一个池塘,池塘里有一个小岛,于是就飞下来过夜。 第二天他们准备开始新的旅程时,马拉太太说:“我喜欢这里,我们在这个池塘里做窝,准备照顾我们的小鸭子吧。”可他们差点被男孩子们的自行车撞翻,只好重新找地方。最后,他们在査尔斯河的一个小岛上安了家。马拉太太生了八个蛋,孵出了八只小鸭子,分别是杰克、凯克、莱克、米克、尼克、传克、皮克和卡克。 有一天,马拉先生决定要去看看这条河的其他地方,他对太太说:“一星期以后,我们在公园里见面。你要好好照顾小鸭子哟!” 马拉太太教小鸭子游泳、潜水、排成一排走路。这天早上, 她带他们游到了对岸,摇摇摆摆地走上马路。可车太多,他们过不了公路,便嘎嘎地大叫起来。警察麦可吹着哨子跑过来,站在路中央,举手命令所有的车子都停下来,让马拉太太和她的孩子们过马路,他又打电话叫来了一辆警车和四个警察,继续保护马拉太太他们过马路. 作品深入讨论 《纽约时报》的书评说:这是一本最仁慈的书。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这本开本巨大的图画书的一个不言而喻的主题。作者用深褐色,略带那么一点暖暖的暗红色的笔触,画了一个警察拦下所有车辆,护送排成-排的鸭子过马路的温情故事。 可是,也有人读出了另外―层意思,不觉得作者是在歌颂这种仁慈。相反,倒觉得作者是在诘问这种仁慈:丧失了家园、徘徊在波士顿上空的野鸭真的需要人类的这种仁慈吗?其实,作者在书里已经把这种不安、焦灼,甚至是愤怒表达得清淸楚楚了——野鸭无望地盘旋在天上,几乎碾到野鸭的疯狂的自行车,面对车水马龙,野鸭们发出的刺耳的嘎嘎声,不都可以看成是对人类的一种批判吗? 当然,这话说深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种解读是太过深刻了。 说到这本《让路给小鸭子》,人们说得最多的还是罗伯特·麦克洛斯基如何获得灵感、如何买了一大堆鸭子养在公寓里画速写……关于最初的灵感,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说作者最初注意到鸭子,还是年轻时毎天早晨去美术学校上学、穿过波士顿公园的时候。四年后他回到波士顿,注意到鸭子的安全通行的问题,也见到了一些新闻报道, 于是,就萌发了画这样一本书的念头。 至于养鸭子,确有其事,他在凯迪克奖的获奖感言中就证实道:“为了画鸭子,虽然我兜遍了动物园、博物馆和图书馆,获得了知识,但我还想知道活着的鸭子的生态,于是我就买了好几只鸭子,和它们一起生活在公寓里。"据说他为了把鸭画得栩栩如生,不但趴在地板上,“平等地”观察鸭子的各种姿势,还把它们放进有水的浴缸, 细细观看它们的泳姿与动作。仅仅是为了想知道鸭子在天上飞翔时,喙从下面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他就会把鸭子用毛巾裹上,放到椅子上,然后仰面躺下画上几百张速写。 不过,罗伯特·麦克洛斯基也确实画活了野鸭马拉夫妇和他们的八个孩子。逼真,传神,还要加上一个词:可爱。当马拉先生和马拉太太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飞抵波士顿时,一只向上振翅,一只向下振翅,我们仿佛听到他们翅膀击打空气的声音,看到他们身上细小的羽毛在风中闪动。当马拉先生一个紧急刹车躲过了自行车时,一片烟尘似乎扑面而来,我们既为他捏了一把汗,又为他那个屁股着地的样子忍俊不禁。那群排成一排、摇摇晃晃地跟着妈妈过马路的小鸭子就更让人喜爱了,你看最后那一只,因为怕掉队急成了什么样子。更好笑的是,你看当听到有路人夸自己的孩子时,马拉太太显得多神气啊,还幸福地闭上了眼睛…… 这本书还有一大看点,就是作者使用了鸟瞰——真正意义上的鸟瞰的镜头。故事一开始,就是两幅充满张力的大鸟瞰,隔了几页,又是一连三幅恢弘壮观的大鸟瞰。它们与我们常见到的那种鸟瞰不同,因为画面中多了两只飞翔中的野鸭,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动感。盘旋、下坠……我们好像是插上了一双翅膀,随同它们一起飞过波上顿的上空。就这样,野鸭的视线和我们的视线在天上重合到了一起,不但让我们看到了故事的舞台,还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人们说到这本书时,还总忘不了提上—句: 幽默。 鸭子们说过就不说了,那个热心肠的名叫麦可的警察的形象也实在是让人过目不忘。小眼睛,大肚子,看着他扭动着臃肿而又逗人发笑的身躯,慌慌张张地吹着哨子奔向马路,又慌慌张张地奔回岗亭时,谁能不笑出声来呢?《让路给小鸭子》之所以会成为久负盛名的经典之作,除了人们说的严密架构故亊的能力、构图大胆、强调细节、巧妙的空间处理、出色的写实力以及石版画风格的对开大画面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作者对待图画书的那种虔诚的态度。要知道,他出版这本《让路给小鸭子》时,还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可是他一生的作品极少,一共只出版了八本图画书,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作家。他自己曾经说过,他画一本书,至少要两到二年。 手打自彭懿《阅读与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