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134 | 浏览: 13714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妈豆
1358  
宝宝生日
2009-03-22 
帖子
202 
回复 菲儿mm 的帖子

http://hui-ben.com/jinan1/index.asp这是我们的网址您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妈豆
1358  
宝宝生日
2009-03-22 
帖子
202 
本帖最后由 一一妈417 于 2012-5-28 12:56 编辑

让路给小鸭子

让路给小鸭子.jpg

这本书讲了什么故事
野鸭马拉先生和马拉太太想找个地方住下来,飞到波士顿时他们都累得飞不动了,恰好公园里有一个池塘,池塘里有一个小岛,于是就飞下来过夜。
第二天他们准备开始新的旅程时,马拉太太说:“我喜欢这里,我们在这个池塘里做窝,准备照顾我们的小鸭子吧。”可他们差点被男孩子们的自行车撞翻只好重新找地方。最后,他们在査尔斯河的个小岛上安了家。马拉太太生了八个蛋,孵出了八只小鸭子,分别是杰克、凯克、莱克、米克、尼克、传克、皮克和卡克。
有一天,马拉先生决定要去看看这条河的其他地方,他对太太说:“星期以后,我们在公园里见面。你要好好照顾小鸭子哟!”
马拉太太教小鸭子游泳、潜水、排成一排走路。这天早上, 她带他们游到了对岸,摇摇摆摆地走上马路。可车太多,他们过不了公路,便嘎嘎地大叫起来。警察麦可吹着哨子跑过来,站在路中央,举手命令所有的车子都停下来,让马拉太太和她的孩子们过马路又打电话叫来了辆警车和四个警察,继续保护马拉太太他们过马路.
作品深入讨论
《纽约时报》的书评说:这是一本最仁慈的书。是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这本开本巨大的图画书的一个不言而喻的主题。作者用深褐色,略带那么一点暖暖的暗红色的笔触,画了一个警察拦下所有车辆,护送排成-排的鸭子过马路的温情故事。
可是,也有人读出了另外―层意思,不觉得作者是在歌颂这种仁慈。相反,倒觉得作者是在诘问这种仁慈:丧失了家园、徘徊在波士顿上空的野鸭真的需要人类的这种仁慈吗?其实,作者在书里已经把这种不安、焦灼,甚至是愤怒表达得清淸楚楚了——野鸭无望地盘旋在天上,几乎碾到野鸭的疯狂的自行车,面对车水马龙,野鸭们发出的刺耳的嘎嘎声,不都可以看成是对人类的一种批判吗?
当然,这话说深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种解读是太过深刻了。
说到这本《让路给小鸭子》,人们说得最多的还是罗伯特·麦克洛斯基如何获得灵感、如何买了一大堆鸭子养在公寓里画速写……关于最初的灵感,最常见的一种说法是说作者最初注意到鸭子,还是年轻时毎天早晨去美术学校上学、穿过波士顿公园的时候。四年后他回到波士顿,注意到鸭子的安全通行的问题,也见到了一些新闻报道, 于是,就萌发了画这样一本书的念头。
至于养鸭子,确有其事,他在凯迪克奖的获奖感言中就证实道:“为了画鸭子,虽然我兜遍了动物园、博物馆和图书馆,获得了知识,但我还想知道活着的鸭子的生态,于是我就买了好几只鸭子,和它们一起生活在公寓里。"据说他为了把鸭画得栩栩如生,不但趴在地板上,“平等地”观察鸭子的各种姿势,还把它们放进有水的浴缸, 细细观看它们的泳姿与动作。仅仅是为了想知道鸭子在天上飞翔时,喙从下面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他就会把鸭子用毛巾裹上,放到椅子上,然后仰面躺下画上几百张速写。
不过,罗伯特·麦克洛斯基也确实画活了野鸭马拉夫妇和他们的八个孩子。逼真,传神,还要加上一个词:可爱。当马拉先生和马拉太太在一个寒冷的日子飞抵波士顿时,一只向上振翅,一只向下振翅,我们仿佛听到他们翅膀击打空气的声音,看到他们身上细小的羽毛在风中闪动。当马拉先生一个紧急刹车躲过了自行车时,一片烟尘似乎扑面而来,我们既为他捏了一把汗,又为他那个屁股着地的样子忍俊不禁。那群排成一排、摇摇晃晃地跟着妈妈过马路的小鸭子就更让人喜爱了,你看最后那一只,因为怕掉队急成了什么样子。更好笑的是,你看当听到有路人夸自己的孩子时,马拉太太显得多神气啊,还幸福地闭上了眼睛……
这本书还有一大看点就是作者使用了鸟瞰——真正意义上的鸟瞰的镜头。故事一开始,就是两幅充满张力的大鸟瞰,隔了几页,又是一连三幅恢弘壮观的大鸟瞰。它们与我们常见到的那种鸟瞰不同,因为画面中多了两只飞翔中的野鸭,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动感。盘旋、下坠……我们好像是插上了一双翅膀,随同它们一起飞过波上顿的上空。就这样,野鸭的视线和我们的视线在天上重合到了一起,不但让我们看到了故事的舞台,还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人们说到这本书时,还总忘不了提上—句: 幽默。
鸭子们说过就不说了,那个热心肠的名叫麦可的警察的形象也实在是让人过目不忘。小眼睛,大肚子,看着他扭动着臃肿而又逗人发笑的身躯,慌慌张张地吹着哨子奔向马路,又慌慌张张地奔回岗亭时,谁能不笑出声来呢?《让路给小鸭子》之所以会成为久负盛名的经典之作,除了人们说的严密架构故亊的能力、构图大胆、强调细节、巧妙的空间处理、出色的写实力以及石版画风格的对开大画面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作者对待图画书的那种虔诚的态度。要知道,他出版这本《让路给小鸭子》时,还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小伙子。可是他一生的作品极少,一共只出版了八本图画书,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作家。他自己曾经说过,他画一本书,至少要两到二年。
手打自彭懿《阅读与经典》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妈豆
1358  
宝宝生日
2009-03-22 
帖子
202 
回复 宝贝茼茼 的帖子

谢谢亲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妈豆
1358  
宝宝生日
2009-03-22 
帖子
202 
本帖最后由 一一妈417 于 2012-6-1 16:57 编辑

大卫不可以
《大卫,不可以》获奖无数,甚至包括了凯迪克奖银奖的殊荣。不过,让它的作者大卫·香农喜出望外的是,这本书在日本才发行—年,就得到了第七届日本图画书奖读者奖。这是孩子们自己投票选出来的奖,接到获奖通知,大卫·香农还特意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谢谢你们说‘Yes,David!'没有什么比知道任何一个国家的孩子都是一样的这件亊,更让我高兴了……”
和孩子们的反响不一样,许多大人看了这本图画书,或许会紧皱眉头:这画的叫什么啊,一点都不可爱。你看,大卫圆圆的大脑袋上长着几根又稀又粗的头发,三角鼻子,一张嘴还满口尖牙,看上去简直就宛如一个小恶魔。亚马逊网站上的书评人说得就更加过火了 :“家长可能会很快下结论说这个故事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东西,不就是讲一个整天捣乱的坏小子的故事吗?以大人的视角看,大卫画得确实令人不快,他长着土豆脑袋,野性未驯的眼睛,露着凶巴巴的尖牙,脸上还挂着邪狂的微笑……”

他在谈到创作这本书的心得时说:“《大卫, 不可以》是基于我还是个小孩子的吋候创作的一本书。当我准备把它画成一本图画书时,我把大卫画成了一个相当现实的孩子——像我通常画的那样的孩子。与我小时候的原稿相比,这个大卫完全没有个性,一点都不鲜明。如果没有圆脑袋和尖牙,我就无法把他画出来。所以我就试着像一个五岁孩子那样去画他,于是他一下子就变得生动起来了!”

美国教育世界网站在说到这本书时,一上来头一句话就是:“Yes!—— Everybody Will Love No,David!”是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喜欢《大卫,不可以》,喜欢这个天真无邪、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的小男孩,因为那让他们觉得又开心又释怀,世界上又有哪一个孩子不渴望像大卫一样随心所欲地游戏呢——在墙壁上乱写乱画、把浴室变成个沼泽地、头戴铁锅敲得叮当乱响……可惜的是,他们永远也不能为所欲为,他们的妈妈也像大卫的妈妈一样,无处不在,永远是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喊:“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其实,作者不单是让孩子透过大卫看到他们自己的身影,也让每一个大人看到了自己的童年时代。是啊,我们不都是在妈妈的“不可以!不可以!不可以!……”的警吿与斥责声中长大的吗?

整本书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只是-幅幅妈妈对大卫说“不可以”的画面,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永恒的"不可以"的盛大庆典,还有人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关于“不可以”的百科辞典。怎么说都不过分,因为大卫·香农精准地抓住了大卫脸上的表情,对每一种“不可以”的微妙差别都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诠注。难怪会有书评人说:“书中最出色的部分就是大卫的脸部表情!它们意味深长地展现了童年时那种无辜,或者至少有那么一点无辜的行为是如何激起大人说出可怕的‘不可以'来的!我们看见小大卫在地毯上留下黑黑的脚印后,脸上却是一种木讷的无辜表情——即使是面对无可辩驳的证据,他也依然如此!我们还目击了他用盘子里的食物制造出一个小人偶的快乐。我们看到他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关进自己房间时的沮丧,那时他心爱的电视节目就要开演了!最后,我们看见了一个深感悔悟的大卫坐在角落里,眼泪汪汪的,他的身边是一地花瓶碎片。"

说到表情.我们不能忘记了另外一个人物。这个故亊里有一个人始终深藏不露,不要说表情了,就是连脸都没有在画面中出现过,对了,这个人就是对大卫说“不可以”的妈妈。事实上,尽管这本书差不多每一页都重重地回响着“不可以”的声音,但是,说"不可以"的妈妈只出现过-次, 还不是在正文里,只是在扉页我们打了个照面而已——穿着一条绿裙子的大卫妈妈的脸被截掉了, 露出胸部以下的大半个身子站在那里。看不见脸又有什么关系呢?从她双手叉腰、左脚向上跷起的那个样子,我们已经可以想象她被气成什么样子了。

当人卫的妈妈再次出现时,已经到了最后一页。大卫被妈妈紧紧地搂在怀里,幸福地闭上了眼睛,妈妈一句“Yes,David...Ilove you”,顿时就化解了大卫所有的眼泪和委屈。这一笔太温情了, 整个故事跟着急转直下,一个童年恶作剧的故事就收场于这样一个爱的动作。我们依然看不见妈妈的脸,但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出来,这时,她一定不再是气得七窍生烟了,定是一脸的爱怜。

彭懿《阅读与经典》

小猫妈 团长编号mw10155

硕 士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妈豆
31324  
宝宝生日
2011-09-24 
帖子
6839 
高新区这边的绘本新吗?
婷婷

高 一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妈豆
2556  
宝宝生日
 
帖子
393 
怎么没有我们看的呢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妈豆
1358  
宝宝生日
2009-03-22 
帖子
202 
回复 原子鼠 的帖子

亲,是新的,那边也是新开的。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妈豆
1358  
宝宝生日
2009-03-22 
帖子
202 
回复 zamppy 的帖子

http://hui-ben.com/jinan1/index.asp亲,您可以看一下,还是有很多适合宝宝的书哦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妈豆
1358  
宝宝生日
2009-03-22 
帖子
202 
<<雪人>>

雪人.jpg

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少年早上起来,发现窗外已经是雪花飘飘了。他冲出屋去,堆了一个足足比他高出一倍的雪人。半夜12点, 他发现雪人活了,正摘下帽子向他致礼哪。
少年请雪人来家里做客,这让这个冰冷的巨人非常兴奋,它看了猫、看了电枧、试着开了开灯、把厨房的纸巾全都扯了出来,它喜欢大嚼冰块,但它怕火。少年把它领上楼,带进爸爸妈妈的卧室,让它看熟睡的爸爸妈妈。它盯着爸爸浸在杯子里的假牙看了半天,还戴上妈妈那顶缀着一朵紫花的宽檐帽,系上爸爸的领带,戴上爸爸的眼镜,穿上爸爸那条系不上扣子的裤子,照起了镜子。然后,少年和雪人在楼下共进了一顿丰盛的烛光晚餐。
接下来,该轮到雪人了。它拉着少年出了门,手牵手地一起飞到了风雪交加的天空上。飞过荒野,降落到了看得到海的栈桥上。可看着看着,雪人突然发现不对了,天边出现了一抹红霞,不好,太阳要出来了!它拉着少年飞了回去,平安地降落在了少年家的院子里。当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少年冲到屋外, 却发现他的新朋友已经融化了,只剩下了一小堆雪、一顶帽子围巾以及几个煤球。
作品深入讨论
《雪人》是一本无字书。
本来,一本无字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雷蒙·布力格的这本《雪人》却让书评家们沉不住气了,兰登书屋的书评一上来就用了一个重重的感叹号:“即使是一个学龄前的孩子也可以读懂这个故亊——因为它没有用一个字!”还有的评论者干脆站出来反问读者:"讲故亊还用得着字吗?” 这个发生在寒冷的冬夜里的幻想故亊太迷人了,雪停了,男孩发现门外被一片奇异的光照亮了, 那个白天他堆的大雪人竟然动了起来!于是,他把雪人请进屋来,男孩家里的一切都让憨态可掬的雪人好奇,它看完凡·高的《向日葵》,又盯着杯子里男孩爸爸的一副假牙发了一会儿呆,然后在天亮之前,看上去那么笨拙的雪人竟扯着男孩就飞上了漫天雪花的夜空……这个故亊很美,很温暖,很抒情,就是太伤感了,一个被男孩赋予了生命的雪人,太阳一出来就融化了,那么快就结束了短短的一生。故事的最后,那个男孩背对着我们站在那里,我们看不清他的脸,但他一定在为朋友的消失而流泪!
“雷蒙·布力格居然用如此寒冷的主题创造了这样一本温暖的书,真是了不起!”——在1978 年《雪人》刚刚出版时,《书目》杂志就发出了这样的惊呼。它很快就被宣布为一部经典之作,并获得了美国《波士顿环球报》/《号角书》杂志图画书大奖和其他许多的荣誉,成为了一部冬季的阅读经典。
《雪人》依旧采取了多格漫画的形式。实际上自从1973年的那本让他真正名扬四海的《圣诞老爸》起,他就再也没有放弃过多格漫画的形式,这似乎成了他的图画书的一个标志性的特征。
《雪人》大大小小加起来一共有一百六十七幅图,有的页多一些,比如表现男孩给堆好的雪人用煤球和橘子装上黑眼晴和红鼻头的一页,就有十二幅小图;有的页少一些,比如雪人拉着男孩的手腾空而起的那一页,一整页只是一幅大图。
雷蒙·布力格运用起这种多格漫画的形式来, 实在是太驾轻就熟了,他竟然可以让《雪人》的那一格格的画面充满了静与动。举个例子吧,你看,当雪人朝男孩一挥手,无声地说“跟我来”时,画面开始逐幅加大,因为是向着一个方向在奔跑,所以给人一种画面动起来了的感觉。到后来,同面甚至是两页合成了一幅,一下子把情节推向了最高潮!而在全书的最后,男孩突然在散落着几个煤球的那堆雪前站住了,这时,像定格一样,雷蒙·布力格把画面缩到了最小,让无声的空白将那个悲伤的男孩紧紧地裹住。戛然而止,一个奇迹结束了,留下的只是静静的悲哀。
雷蒙·布力格说,常常有人问他画《雪人》用了种什么样的技法,他说他没有用普通的钢笔或铅笔勾画线条,也没有用任何墨水或水彩涂色,他全部是用PencilCrayons画出来的——PencilCrayons指的是油蜡笔,是一种像粉蜡笔大小,但整支摸起来有点油的蜡笔。它的笔触温暖朴实, 特別是那种柔和的暖色调,与这个冬夜里发生的梦幻般的故事吻合极了。
还有人曾经追问过雷蒙·布力格:“为什么《雪人》连一个字也不用呢?是静夜里发生的故事的象征吗?”他回答说不是,他说他一开始就没有想到过让雪人开口说话,主人公不说话,其他人就没有必要说话了,于是就自然而然地画成了这个样子。对于孩子来说,无字书还有几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孩子们可以一边看画,一边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这个故事,这会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满足。而且,还可以为这本书重新编一个自己喜欢的结尾,比如说:“这天晚上,有人来敲门了,男孩开门—看,原来是雪人又活了过来。”或者编一个更浪漫的结尾:“雪人在太阳升起的一刹那,就变成了--个雪之精灵飞上了雪花飘飘的天空.”
月月妈妈

初 三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妈豆
1591  
宝宝生日
 
帖子
258 

Medal No.34

东边富翔天地有个爱月书屋(绘本馆),也可以借阅哦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妈豆
1358  
宝宝生日
2009-03-22 
帖子
202 
《晚安,大猩猩》

晚安大猩猩.jpg

一个热闹又有趣的睡前故事
(彭懿评《晚安,大猩猩》)
《月亮,晚安》,对你来说是不是太沉静了?那么,这里有一个更有活力的就寝时间的故事——”
这是美国《儿童图书中心期刊》的一句书评。
玛格莉特·怀兹·布朗和克雷门·赫德的《月亮,晚安》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睡前故事,就是那个小兔子对房间道晚安、对月亮一一道晚安的静静的故事。而佩吉·拉特曼这本《晚安,大猩猩》,不但不,反而有点。这样一个又生动又好笑的故事,可以被称为睡前故事吗?不用怀疑,一个妈妈在网上留言说:我儿子超爱《晚安,大猩猩》,现在每当我告诉他妈妈要念《晚安,大猩猩》时,他就会立刻就位,准备睡觉,大概念上个两三遍,他就睡着了!猜猜看他最喜欢哪一页?……对了,就是整页一片漆黑,只有两个圆眼睛的那一页!
我也喜欢这一页。
不过,我更喜欢它前面的一页,超爱!
它来得太让人措手不及了——美国亚马逊网站上的书评说这本书从头至尾闪耀着一种宝石般的色彩,是的,它的颜色既瑰丽又梦幻,整个故事仿佛就是佩吉·拉特曼用浓浓的夜色与五彩缤纷的荧光粉画出来的一个梦。月光下,动物们一个个随着疲惫不堪的管理人走进了家门……本以为这梦幻一般的色彩会陪伴到故事的最后,可谁想到睡眼惺松的管理人妻子说了声晚安,右手拉下床头的荧光灯时,它突然中断了,画面陷入了一片黑暗。这太出乎意料了,画面上只剩下了七个类似于漫画中的白色对话框。这七个声音来自于床上床下七个不同的方向,框里的晚安也大小、粗细不同。在这一页之后,还是一片黑暗,而且黑暗的面积还扩大了,横长的画面上只剩了一对倒竖起来的圆眼睛。精彩!可以说这是全书最精彩绝伦的高潮了!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细细想来,这两个画面来得并不突兀。熄灯之后,当然是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再小的孩子也知道那七个声音分别来自于地板上的长颈鹿、大象,抽屉里的小老鼠,床上的大猩猩、床边的狮子以及床头的鬣狗和犰狳,知道那一对圆眼睛是管理人妻子的眼睛。可以想象,这突如其来的黑暗,一定会让第一次读这本书的孩子先是一惊,但紧接着,就会发出一阵开心的笑声。他或她知道,大猩猩它们被发现了!
当然,孩子们喜欢这本书还有另外的理由。
这本书没有几个字,重复来重复去就是一个晚安,完全是靠图画在讲故事,一个正在咿呀学语的幼儿也看得懂。所以有人说,佩吉·拉特曼在讲述这个好笑的睡前故事时,更多依赖的是图画而不是文字。
还有,这本书是一本让孩子们备感亲切的图画书。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你注意大猩猩呀、大象的笼子,它们不但一人一个房间,地上还都扔着玩具。大猩猩的笼子里是自行车、长毛绒猩猩,大象的笼子里就更有趣了,躺在地上的,竟是图画书《小象巴贝尔的故事》里的巴贝尔。这立刻就会让孩子们联想到自己的房间。再有,那上床倒头就睡的管理人、拉着大猩猩的手往动物园走的管理人的妻子,也都让孩子想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至于它的颜色,例如那一串五颜六色的钥匙和一座座五颜六色的笼子,更是孩子们熟悉的卡通色。
细节,也是这本图画书的迷人之处。《号角书》杂志对它有一句言简意赅的评价:许多引人发笑的小细节……而且宁静的故事风格,造就了这本杰出的图画书。像《月亮,晚安》一样,这本睡前故事也有太多变化的细节了——眼尖的孩子一眼就会发现那个粉红色的气球向月亮飘去,它贯穿全书,最后变成了一个粉红色的小点,飘过月亮。床头柜上的闹钟的指针也在不断变化,大猩猩坐在床上哈欠连天时,它指着11点,而当最后大猩猩在床上发出阵阵鼾声时,它告诉我们时间已经过去了35分钟。你也别漏过了墙上和床头柜上的照片,那上面有管理人妻子为大猩猩喂奶时的照片,还有他们夫妇和大猩猩的合影。要说最吸引孩子们的,恐怕还是套在大故事里的小故事——小老鼠和香蕉的故事了。尽管不那么引人嘱目,但小老鼠从一开始就出现在故事里了:第1个画面,它站在锁上咬断了坠着气球的香蕉;第2个画面,它抱着香蕉下到了地上;第3个画面,它把香蕉扛了起来;第4个画面,它开始拖香蕉……而到了最后一个画面,它已经和大猩猩一起,挤到了管理人和他的妻子之间,香蕉也被吃掉,香蕉皮也丢到了被子上面。
说到这些,难免让人又一次想到《月亮,晚安》,因为那本书里也有月亮、闹钟和一只贯穿全书的小老鼠。我想,这或许不是一次偶然的巧合,而是作者在向大师致敬。1947年《月亮,晚安》问世时,佩吉·拉特曼还没出生,也许她童年时是看着《月亮,晚安》入睡的吧!
关于这本书的灵感,佩吉·拉特曼说:我曾立志教大猩猩手语,不过上了一堂手语课后,我意识到我更愿意做的事情是画以大猩猩为主角的图画书。她还说自己这本书的创意来自于童年回忆: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夏季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晚上光着脚丫在草地上一边跑一边叫。我们玩踢罐子、玩绕房子跑三圈的游戏,有时候只是站在那里望着别人家的窗户,想象着如果别人家成了自己家那会多有趣。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妈豆
1358  
宝宝生日
2009-03-22 
帖子
202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jpg

爷爷有没有穿西装?布鲁诺踮起脚往棺木里看,可他太矮了,只能看见一双黑皮鞋。哥哥说爷爷已经离开他们了
,可爷爷根本就没有离开过,爷爷躺在那里已经有好几个小时了。有人把布鲁诺举了起来,爷爷果然穿着一身西装:爷爷根本没死,只不过是睡着了!”他大声说着。
布鲁诺是个很小的小男孩,他无法理解"人死了"是怎么回事。葬礼之后,他问爷爷现在在哪里。哥哥说在墓地,爸爸说在天堂,妈妈说两个答案都对,可他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同时身在两处。布鲁诺把爷爷的照片贴在胸口,他很生气,爷爷说好要教他钓鱼的,可爷爷现在死了、走了,
永远不再回来了
。突然间,他不再生气了
,只有无尽的悲痛涌上心头,爷爷死后,
他第一次哭了
。开始时,他每做一件事时都会觉得胸口隐隐作痛,
好像那里有一个洞似的:他每天晚上入睡前,都会看爷爷的照片,对爷爷说:我不会忘记你的!他还会到墓地去看爷爷,
和爷爷说话......
有一天,爸爸说:"爷爷是一年前的今天去世的。"布鲁诺这才发觉胸口的疼痛已经消失了,不再生爷爷的气了,只是还有些悲伤。
又有一天,米茨姑妈生了个小宝宝,妈妈看着小宝宝说:也许爷爷又回到我们中间来了。布鲁诺吃了
一惊,又仔细看了小宝宝一眼——不,一点儿也不像,这不是爷爷。爷爷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爷爷穿着西装和黑皮鞋。
作品深入分析
死亡,曾经是图画书的一个禁忌话题。尽管后来有许多作品都小心冀翼地触及这个沉重的话题,但大多还是把叙述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治愈悲伤、走出死亡的阴影之上。一碰到诸如死人、棺木以及葬礼之类的场景,不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就是匆忙远远地绕开了。
不好写。这类描写确实棘手,写过了头.阴霾重重,让人觉得吓人恐怖,甚至会在孩子那幼小脆弱的心灵上留下一个永远的创伤
钦佩阿梅丽·弗里徳和雅基·格莱亚这两个人的勇气,她们没有逃离。不但写出了小男孩布鲁诺的爷爷躺在棺材里的情景,而且还画了出來。
因为她们知道,逃离不是选择,一个孩子在成长中不可能不面对死亡而一个人躺在棺木里,就是孩子对死亡最初,也是最直接的概念。不过,阿梅丽·弗里德还是很体恤小读者,避开了一片哭泣声,而是让天真可爱的布鲁诺提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问题:"爷爷有没有穿西装?”这个开头实在是太绝了,―下子就化解了孩子们对于死亡现场的恐惧。同样,雅基·格莱亚的画也有意识地冲淡了这种恐惧。第一个画面她只画了一块板和一双鞋,完全看不出来是棺木,第二个画面虽然画出了躺在棺木里的爷爷,但因为选取了一个俯瞰的角度,加上被人举起来的布鲁诺又充满了动感,小读者的视线更多的是被布鲁诺的红头发吸引了过去
阿梅丽·弗里德的文字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种感觉:体貼、细腻、循循善诱而又不时地闪耀着一种童真的俏皮.打个比方,就仿佛黑暗中有一个温柔的女性牵起了你的手,慢慢地走出黑暗,走到外面的阳光下……
布鲁诺是整本书的灵魂。阿梅丽·弗里德透过这个小男孩的眼睛来看待死亡,让他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看似天真却难以回答的问题:“人死了是怎么一冋事?”“爷爷在天堂还是在墓地?”“什么是灵魂?”其实,许多图画书中的主人公都提出过类似的问题,比如玛丽亚·雪端夫的《什么是天堂》里的小女孩,就与她妈妈长篇大论地讨论过天堂。无一例外,大人们都会尽可能形象地回答这些抽象的问题,但布鲁诺与别的书里的人物不同,他从不满足于大人们的解释。每一次都要得到一个他能够理解的答案,哪怕是对大人的解释再做一遍诠释。比如大人说爷爷又在墓地又在天堂,他就不信,还振振有词地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身在两处。妈妈说他不懂得什么是灵魂.他会说灵魂就是爷爷身上那些让我喜欢的东西。
这样一个故事,是很容易流于说教的,但阿梅丽·弗里德没有把布鲁诺概念化。她以一种女性的纤柔,把布鲁诺认识死亡的过程写得细腻极了,不仅仅是写出了布鲁诺不接受爷爷的死、布鲁诺的回忆、布鲁诺的愤怒、布鲁诺的第一次流泪、布鲁诺胸口的洞……还穿插进布鲁诺种种孩子气的举动(比如在悲痛的葬礼队伍中发出笑声),一个红头发的小男孩的形象跃然纸上。最后那一笔,更是精彩,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了,于是,“生”在这里与开篇的“死”首尾呼应,完成了生命是一个轮回的比喻。
据说是阿梅丽·弗里德发现了雅基·格莱亚。雅基.格莱亚也的确没有让她失望,她用浓烈的深棕色油彩,张力十足的刮擦,再加上抽像变形的手法,把这个关于一个孩子面对死亡的故事表现得完美无缺。正如人们所评论的那样:“有时图画比文字更能表达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雅基·格莱亚笔下的布鲁诺有着-张圆圆的月亮脸,天真无邪地穿梭在葬礼之间。棕色的基调、粗粗的线条,画出亲人故去,面对死亡的情节。阿梅丽·弗里德与雅基·格莱亚完美的演出,成功地将人们压抑的情绪释放了出来。”
彭懿《阅读与经典》

Rank: 12Rank: 12Rank: 12Rank: 12

妈豆
1358  
宝宝生日
2009-03-22 
帖子
202 
回复 团长我的团 的帖子

谢谢亲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每日一本书(经典绘本介绍)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3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