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 从前,这儿住着一个妹妹和一个哥哥。他们一点儿也不像兄妹,很多地方都不一样. 妹妹喜欢待在家里看书、幻想。哥哥喜欢在外面和朋友踢球、打闹。晚上,哥哥有时会爬到妹妹的房间去吓唬她,因为他知道妹妹怕黑。 平时只要凑到一起,他们就一直吵架。这天,他们又吵架了,妈妈把他们赶了出去:“你们一起出去吧!试着不吵不闹地玩一次。” 可是,哥哥不想让妹妹跟着他。 哥哥发现了一个洞,他让妹妹跟他一起钻过去,妹妹害怕了:“别进去,也许会碰见巫婆、妖精或者别的什么。”哥哥钻了进去,可他再也没有出来。妹妹急得快哭了,怎么办呢?她只能跟着爬进洞里去:洞里很黑,很吓人。终于到了洞的另一头,妹妹发现自己来到了一片可怕的森林,她跑了起来。 当她跑到一片空地上时,发现哥哥已经被魔法变成了一块石头。她哭了,冲过去,抱住又凉又硬的人像。慢慢地,人像开始变颜色了,变 软了,变热了。然后,哥哥出现了。他叫出了她的名字:“露丝!我就知道你会来!” 他们往回跑,钻出洞,两个人一直在一起。 回到家.妈妈正在摆餐具。“你们回来啦!两个人不吵架了?看来, 玩得不错啊!”露丝朝着哥哥笑了.杰克看着妹妹笑了。 作品深入分析 至少是文字,书评界对于它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有人说这是一个既激动人心又高潮迭起的幻想故事;有人说这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已经记不得在什么地方听过多少遍了,陈腐得让人生厌,缺乏活力。主题也远不如作者五年前创作的《大猩猩》那样来得让人振聋发聩。来自美国《学校图书馆杂志》的批评,可能是最典型的一种批评的声音了:“文字平板,故事性不足, 缺乏深度。不仅缺少作者在另外两部作品《胆小鬼威利》和《大猩猩》中所表现的机智和新鲜感, 而且它开头的男性主义的调子令人沮丧。露丝在结尾处所显示的勇敢也不足以消除人物塑造的呆板……” 不过,说到《隧道》的画面,再挑剔的批评者也感受到画面具有强大的戏剧性的冲击力,技法一流,唯有安东尼·布朗那迷人的画才使这个故事活了起来,画面散发出一种光芒…… 然而,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故事还是会让他们感动的,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弥漫周身的战栗般的感动。一个看上去那么胆怯、书呆子气十足的妹妹,当哥哥身陷绝境时,用眼泪、拥抱和爱将被魔法变成石头人像的哥哥勇敢地拯救了出来——这样的故亊再老套,还是会让每一个走进故事里的孩子热血沸腾的!更何况,安东尼·布朗的文字也并不像有的批评者所奚落的那样一无是处。 举一个例子来说。安东尼·布朗这本颇有争议的图画书是这样开头的:“从前,这儿住着一个妹妹和一个哥哥……”这是一个古老传说般的开头,注意,这时的哥哥和妹妹还无名无姓。原以为这对兄妹会像传统的民间传说里的那些人物一样永远地无名无姓下去,可是错了。在故事的最后,当起死回生的哥哥与妹妹紧紧地相拥在一起时,—个名字从哥哥的嘴里迸射了出來:“露丝!我就知道你会来。”不只是妹妹有名字,哥哥也有名字, 只不过直到最后一刻才出现。你看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就是:“露丝朝着哥哥,抿着嘴笑了。杰克看着妹妹,也会心地笑了。”安东尼·布朗之所以让哥哥到最后一刻才喊出妹妹的名字,到故事的最后—页才说出哥哥的名字,显然是预先设计好了的。作者不写出兄妹的名字,其实是对故亊里那种疏远,不和而又吵吵闹闹的兄妹关系的一个隐喻。而当两个人被赋予了名字的一刹那,这一切都改变了,不只是人物的个性出来了,而且哥哥那一句“露丝,我就知道你会来”听上去就仿佛是“露丝,我爱你!”看,一个名字,把故事的结尾都给温暖了起来。 如果连这样的一个隐喻都被忽略过去,当然觉得文字没有什么看头了。 不只是文字,其实这本书的画面屮也贯穿了许多的隐喻,可以从多个层而来阅读. 第2页,分成两个画格,分别画着长得并不俏丽、稍显老气的妹妹和交叉着双臂、傲慢的哥哥。画面酷似照片,精细得甚至分辨得出妹妹左右两边的几根白头发。这是超现实主义画派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了,“过分的透视感和摄影般的清晰度”是他们的一贯追求。这一页不能漏看的是两个孩子身后的背景。妹妹的身后是贴着花卉图案墙纸的墙壁(从投射在墙上的影子我们可以判断出她置身于室内),哥哥的身后是一面红砖墙——这里需要提醒一句的是,它们分别与书前书后两张环衬的图案一样。这是一个隐喻,我们完全可以说这两个背景分别代表了女孩与男孩:美丽曼妙的花卉图形让人想到温柔与娇媚,坚硬的红砖墙则是一种勇敢、力量的象征。室内与室外, 也与“妹妹喜欢待在家里,静静地读书,无尽地幻想”、“哥哥爱跑出去和朋友们一起笑呀,叫呀,玩球呀,打闹呀”的说明文字遥相呼应。安东尼·布朗常用背景来衬托人物的性格。 接下来的第3页.被誉为超现实画派的作者终于按捺不住,和我们玩起超现实主义的游戏来了。这一页与上面一页一样,也是将画面分成了两个画格,一个画格里是妹妹坐在窗台上读一本图画书。另外一个画格里是哥哥和两个男孩在阳光下踢足球。乍看之下,还真看不出来什么,但假设有人提示你就一定会发现,在妹妹那扇窗户对面的一幢房子里,隐藏着一顶女巫的黑色尖顶帽和一只黑猫;当哥哥以一个定格动作扑向足球时,他身后的那面砖墙有一片变成了树林,墙上的玻璃碎片变成了一个恐怖故亊里的蝙蝠。这种种阴森森的图像给读者留下了这样一种心理暗示:“将有诡异的亊情发生!”读安东尼·布朗的图画书,真是一刻都不能掉以轻心,这位超现实主义的大师常常会在画面的的某一个不易被人觉察的地方,插入几个大马行空的创意,让人有一种发现宝藏的快感。 到了第5页,类似的隐喻就更多了,几乎充满可整个画面。文字只是说:“有时,哥哥会爬进妹妹的房间, 吓唬她。因为,他知道妹怕黑。”然而作者在画面中传递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让我们按照逆时针的方向来看。首先,是墙上一幅镶在黑色木框里的画,这是图画书的先驱者、英国画家沃尔特·克莱恩为《小红幅》画的一幅插图。《小红帽》,要算是我们最熟悉的一篇格林童话了。接下来,是一个大衣橱,一扇木质纹理逼真的门没有关严,—个没有手的胳膊伸了出来(也可以看成是一只淡绿色的衣袖),大衣橱的一边挂着一件红色的连帽外套。注意!这件挂在阴影里的红色连帽外套,不仅和画框里的小红帽穿的那件连帽外套一模一样,而且就是后来妹妹穿过隧道、陷人那片妖魔一般的森林时穿的那件连帽外套!这时,尽管读者还不知道后面将要发生什么故事,但它已经是一种暗示了。越过花卉的壁纸,我们看到门被人推开了,鬼鬼祟祟的哥哥戴着恶狼面具,悄悄地爬了进来, 他那落在地上的影子看上去既狰狞又可怕。门外的走廊上虽然开着灯,但那条血红色的地毯异常刺眼,绝对不是一个很好的预兆。最后,我们的目光移到了妹妹睡着的床上。床上是一本摊开的图画书,床下有一条尾巴伸了出来(也可以看成是一根绳子),还有两只脚(也可以看成是一双倒扣过来的鞋子)。 如果读完整本书再冋过头来看这幅画,就知道作者的用心良苦了。从第6页到第15页,作者都是在叙述故亊: 妹妹与哥哥发生了争吵,被妈妈赶出了家门(这里十分耐人寻味,与莫里斯·桑达克的《野兽出没的地方》—样,妈妈又是画外音,只不过多露出来一只手);哥哥发现了--条漆黑的隧道,钻了进去;妹妹尽管害怕得快要哭出来了,还是跟着钻了进去…… 到了第16页,我们看到妹妹埋头从左至右走进了一片森林。这至少不是一片恐怖的森林,树影斑驳,地上还有—只鸟在啄着什么。但到了下面一幅,也就是第17页,我们发现不对了,穿着红色连帽外套的妹妹似乎也发现不对了,看,她明显加快了步伐。是的,是不对劲了,盘根错节的巨树变得扭曲起来,一种可怕的童话氛围正在弥漫开来:手指形状的树枝、篝火、斧头、树上垂下来的长绳子…… 再翻过来,就是这本《隧道》最扣人心弦的―幅画面了,太震撼了!这是第18页和第19页两页合起来构成的一幅跨页——中景是两株虬干曲枝的老树,它们那宛如梦魇一般的造型太吓人了,一株的树干是呼之欲出的断臂熊,树根变成了一个龇着獠牙的野猪头。而另外一株,依靠在树干上的则是一只伸着舌头、拄着拐杖的两人多高的狼,就是妹妹卧室墙上那幅画里的狼!远景是同样扭曲的树,还有一座小房子和一扇开在另一个时空的拱门。前景是一个女孩在奔逃。这时妹妹的脸转向了我们,那一双惊恐万分的眼睛透露出她已经吓坏了,她那个红色的身影都模糊起来。真的,这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横移的长镜头,画面上没有一个文字,但我们似乎听到了妹妹的尖叫,似乎听到了巨树的鬼哭狼嚎。这绝对是一个经典的跨页! 只有安东尼·布朗才能营造出这样一个令人心颤又令人不安的梦幻般的画面。它看起來那么写实逼真,又那么遥远陌生。佩里·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说到安东尼·布朗为另一本书画的插图时曾这样写道:它们“模仿了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和雷尼·马格里特等人的风格。超现实主义画家通过高度写实的方式描绘非现实的情景,变不可能为奇异的可能”,这句话,完全可以拿来形容这个画面。达利和马格里特是安东尼·布朗顶礼膜拜的偶像,他当然知道他们被人称为“用手画梦的大师”了! 后面还有一连两页也非常值得讨论,就是妹妹用眼泪和拥抱让哥哥恢复了生命的那两页。作者通过四个画格,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连续的动作。安东尼·布朗说这本书的灵感来自于他自己童年的经历。他说当他还是一个小男孩的时候,常常和哥哥去钻一条非常吓人的隧道。 彭懿《阅读与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