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go 回复: 8 | 浏览: 875 |倒序浏览 | 字体: tT
家有两个小棉袄

大 专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妈豆
20872  
宝宝生日
2016-03-30 
帖子
1196 
1#
发表于 2012-3-22 10:51 |只看该作者 | 最新帖子 | 查看作者所有帖子 | 发短消息 | 加为好友 | 字体大小: tT
本帖最后由 黛嫣然 于 2012-3-22 10:54 编辑

前几天发的帖子里,有妈妈希望看到讲座的录像。当时开始前主持人已经提出了不允许录像的要求,媛妈就只做了笔记,并回来整理了。新开一贴分享出来给各位0-3岁的妈妈们吧。声明:虽然纲要是根据讲座整理的,但是大部分内容都是媛妈提炼加工和解释说明的,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个人的见解和思考。妈妈们可以讨论交流,但是不要作为其他用途,转载请注明出处。非个人育儿的选用请征询本人同意。
-------------------------------------------------------------------------------------------------------------------------------------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东方爱婴创始人贾军女士。她围绕三大领域进行探讨,分别是学习能力、做事能力、交际能力。每个方面都用实例的讲解来着重阐述某些要点,以图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媛妈将随堂笔记用黑色字进行整理,绿色字是媛妈的提炼总结注解补充,蓝色字是心得感触,红色字是质疑的部分。


PART 1  学习能力:着重讲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力:
   注意力的几个要素:热情、兴趣、有准备的环境。

                 TIPS:有准备的环境:丰富不等于复杂。
比如:有序排列
玩具应该怎样放?(实例一)到处散落?整理箱、柜?——无序、随机,宝宝随意拿起随意放下,注意力得不到培养。(在心理学上,这时宝宝大部分时间处于无意注意状态,是注意力的比较低等的层次,是不需要主观意识努力就可以引发的心理特征)
建议摆在架子上,排放3-6件。宝宝在拿玩具前首先要看到架子上的各种玩具,通过观察和思维选择自己喜欢的拿,注意力得到培养。(把无意注意转变为有意注意,再引发一系列的心理过程,这时的注意力主要是注意力的高等层次,是主观意志参与下的注意力。)

再如:引导线   这里贾女士出示了一张图(实例二),是小孩子在户外骑车玩耍的图。地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圈,孩子会沿着这种引导线骑车。又举了走马路牙子、踩花砖固定图案等例子,说明有引导线作用的情况下,孩子的专注力明显高于平常。

吃饭问题(实例三),为什么宝宝吃饭不专注?而是需要玩耍(追着喂)、看电视(电脑)、把弄小物等等?
贾老师建议,在一岁半之前培养宝宝独立吃饭的能力。
原因:1至1岁半时,是宝宝腕部发育的时期,宝宝开始探索如何灵活运用自己的手腕力量。而到了2岁左右,就开始热衷于双手协调运动了,对于手腕活动就失去兴趣了。
应对:1、固定就餐地点(餐桌椅)

2、准备至少两套餐具,鼓励孩子自己尝试进食,不要怕弄脏。这个时期的宝宝会跟妈妈抢勺子,妈妈一定不要阻挠,而是让他拿,用另一套接着喂,如果宝宝再抢,就把手中的给他,亲子交换一下。每次吃饭大概可能交换几十次。这样坚持下去,大概一岁4个月左右宝宝就能自己平着把饭送到嘴里(反转手腕还要再过一段时间)
3、吃饭时谈论的话题必须与饭有关。比如:食物的色、状、特点,比如食物的制作过程,面条怎么会软?大米怎么会变成粥?等等。而不是说“你好好吃饭,吃完了就带你玩玩具、看电视”之类的,这样就等于告诉孩子吃饭是件不愉快的事情,不如那些事有意思,当然对宝宝就没有吸引力了。
说到这里,媛妈真是小感叹呐。从媛妞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有意识的让她感受吃饭的愉悦了。大人吃饭时,她只要醒着都是从饭桌旁陪我们渡过的。很小不会坐的时候,她就躺在婴儿车里,会坐了,就在餐桌椅里。于是她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感受到了吃饭的氛围。从第一次添加辅食开始,媛妞每顿饭都是在餐桌椅里面吃的,哪怕只是最初用咬咬乐吸咬蔬菜汁。等她能够拿餐具了,我们连碗都给她的,何况勺叉(赞一句国外的餐具套装,一套里面两组勺叉,真是太明智太科学了)1岁多一点的媛妞可以自己抱着一小碗水果自己吃完,并且把皮吐出来,吃够了之后还会把多余的放回碗里递给我们,呵呵。吃饭特别好的媛妞已经被很多妈妈羡慕过了,的确,胃口好的宝宝确实很让人省心,不过这也是平日里培养起来的呀,所以说,当妈的都是操心命,不过我还是觉得工作做在前头比较好,免得出现问题再心焦。

补充:避免视觉能力影响注意力。
贾老师说,许多入学后的孩子易走神,是因为眼睛无法专注于某件事物太久,时间长了就会疲劳,就会四处看,于是精力难以集中。
所以,要注意对宝宝进行引导视觉刺激,增加眼球的运动,眼动幅度大,得到充分锻炼,减轻入学后的不适应和疲劳感,有助于专注力培养。特别提到纸介书优于电子媒介。还是少看电视电脑手机的好哇~~

实例四:睡眠问题,独立睡眠的重要性。

这个地方我记得比较少,因为俺家媛妞没有出现过睡眠问题呐。不过大多数妈妈还是很头疼的。我很赞同那个两岁多妈妈说的话,孩子确实是可以自己入睡的,只是看家长怎么做了。根据回忆和个人经验来写下面的注意事项吧。

睡眠分为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两种睡眠是交替的。(眼动睡眠时间是宝宝大脑梳理信息的时间)在两种睡眠交换时,宝宝可能会出现似乎醒了一样的举动,比如坐起来冲你笑等等,家长不必干扰。如果你过多的语言、动作、声光变换什么的刺激到宝宝,打断了他的睡眠,那孩子就只能变兴奋然后再花力气重新入睡了。那个妈妈的做法是装睡置之不理(我大多数时间就这样),也可以轻拍轻哄(等待一段时间之后,如果发现媛妞难以再次入睡,或者做梦哭的很厉害等别的情况,我会这样),但是切忌大声喧哗。

良好的独自入睡习惯,是由培养睡眠仪式开始的。最好在自我意识出现前培养好睡眠习惯。(在心理学上,宝宝会正确熟练的运用“我”来称呼自己是儿童自我意识出现的标志,大约在2岁以后,不过我观察现在宝宝自我意识都出现的早了,社会压力大,连宝宝都开始早熟了吗
睡眠仪式是指每晚睡觉前,固定的、规律性的一系列程序。比如:吃奶、洗澡、睡前音乐、睡前故事、晚安吻等等一系列事项的程序化排列。让宝宝感受到,做完这一轮事情之后,就该到了睡觉的时候了。那位分享经验的妈妈甚至提到了时间限制,“妈妈只陪你玩10分钟,10分钟后你要自己睡”,这样养成习惯后,宝宝对即将到来的步骤有了心理准备,就不会产生恐惧而闹着黏妈妈了。久而久之,只要按照睡眠仪式的步骤操作,陪伴人是谁都无所谓,只要完成步骤宝宝也能安然入睡,而不会出现万一妈妈有事不能陪伴的情况下,孩子难以入睡的情形。(贾老师分享的是自家宝宝的睡眠习惯,媛妈提醒,每个孩子的睡眠仪式不一定都是一样的,根据自己家的情况按部就班就可以。我家就没有把音乐和故事时间放在睡前,因为听到过音乐和故事有可能促使宝宝大脑兴奋难以进入睡眠状态的说法,这个其实并无所谓,只要自家孩子习惯就好。我家媛妞夜里睡觉几乎没有问题,有段时间白天需要哄睡,老人带孩子总是习惯如此的,不过好在没有太大影响。)




家有两个小棉袄

大 专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妈豆
20872  
宝宝生日
2016-03-30 
帖子
1196 
PART 2  做事能力

实例五:你宝宝是怎样脱袜子的?

类似的一张图片引发了在场妈妈们的共鸣,看来宝宝们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呐,啧啧。
这一段落里,贾老师两句话说的非常经典:
养孩子的过程就是家长自我成长的过程。
早教不是教给孩子怎么脱袜子,而是要教会孩子做事情的条理,教给孩子解决问题时的方法,将来做事时不至于使蛮劲,毫无头绪。(大概意思哈,我整理的
当你看到宝宝这样脱袜子时,是否哈哈一乐就过去了?你的宝宝会像成人一样脱袜子吗,而不是从脚尖拽下来或是这样用嘴咬下来?
脱袜子的四个步骤:1 把拇指放进袜筒,2 褪至脚后跟,3 脱下来,4不脏的叠好,脏的扔进脏衣篓
教给宝宝时,先要科学的示范方法,然后鼓励宝宝亲自体验尝试  学得快的宝宝两三次就能掌握,慢的也只需要一周时间。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些不起眼的细节进行早期教育,那孩子将来可能就会是个处理问题能力很强的人。
再显摆一下,偶家媛妞已经学会脱袜子啦,不过孩子小,新陈代谢快,袜子是天天都洗的,所以就没有教她怎么叠。我们抱着她,她会把袜子放进自己的洗衣机里面的。媛妞现在对穿袜子很感兴趣,已经知道要拿着袜子筒往脚上放,不过还不能自己穿上呵,可能肢体能力还没达到吧。

两岁前视觉发育程度最快,要注意给宝宝合理的视觉刺激,尤其是宝宝出生第一年视觉能力发育最快。
认知过程,看到、指认、分类、抽象。 具象-概念-抽象
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符合认知规律。

(当时笔记就是这么记的,这一段应该是对上面例子的拓展延伸和补充说明,告诉家长们按照孩子的认知规律来循序渐进的诱导启发孩子)
尝试各种思路解决问题,不要确定唯一方法。
(媛妈当时觉得这句话很有启发,毕竟孩子的想像力是十分丰富的,成人却越发的循规蹈矩,孩子在画纸上点一个点就能把它想成红彤彤的太阳,但是我们大人眼中却看不到这些美好了。保护孩子的发散思维,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但是媛妈回来再整理这份笔记的时候,又有了很多思索和疑惑。我们要鼓励孩子尝试用各种思路解决问题,那么前面的脱袜子的例子里,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把袜子脱下来了,虽然过程不同但最终结果是一样的,又有何不可呢?我们面对孩子的不断成长,对于这些细节到底怎么拿捏,怎么取舍呢?)


家有两个小棉袄

大 专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妈豆
20872  
宝宝生日
2016-03-30 
帖子
1196 
PART 3 人际交往
贾老师建议:在孩子3岁之后再送入幼儿园。最好不要提前,因为这时的孩子还未建立伙伴关系,而是处于平行关系层面,所以与同龄孩子交往时特别容易有冲突。(具体的需要查阅儿童发展心理学,媛妈忘记这一部分的具体内容了,真抱歉。)

入园需要具备的能力:1、有初步生活自理能力(
比如睡觉时会脱鞋上床,能自己吃饭喝水等等);2能够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告诉老师我要喝水,我没吃饱,我要上厕所等等)3、共处能力,包括与人共处、与环境共处。
(和前文出现的2岁自我意识一样,此处的3岁也仅仅是一个概数标志而已。学术上是把大多数儿童心理发展的共性提炼出来加以阐述的,但是我们不能狭隘的认为必须到孩子3*365天大就可以,而是要根据自己孩子的个体差异性来定夺。所以,这三条能力的具备才是真正的充分必要条件,有的孩子可能不到3岁就拥有了,有的孩子或许3岁半才可以)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早上幼儿园能学到更多,能够独立性更强,其实未必如此。在还不具备这些能力便强行进入幼儿园环境的话,孩子要花更多力气用来适应新环境,反而容易造成沉默自卑等性格的产生。如果孩子有了一定的基础再进去,哪怕晚几个月也没有关系,他会很快适应,学习和接受也会比较强。


为什么宝宝会有害怕陌生人陌生环境的过程?因为孩子的认知是由所见即在、不见即无向客体永存发展的。在最初时,孩子只相信眼前,看不到就觉得没了。进入陌生环境和陌生人会使他恐慌,尤其是亲人不在身边的时候,他会觉得亲人没有了,于是有各种抵触。(当然,这只是贾老师分析的原因,媛妈听来也觉得不无道理。但是媛妈必须要强调一下,儿童心理专家皮亚杰认为,孩子在12个月左右就已经具备客体永存的观念了。所以我们还要从分离焦虑、依恋关系等等其他角度来正确看待、积极引导)

实例:孩子原来会跟人打招呼,为什么现在不打招呼了呢?
1岁多,孩子处于模仿期,模仿大人的言行模式去与人沟通交流。
2岁,孩子自我意识出现,渐渐出现第一叛逆期,会开始拒绝服从。
这时,家长就不要以命令的语言来要求孩子打招呼了,(也不要因此批评喝斥孩子,我听过其他讲座,喝斥只能使孩子更加抵触)家长需要做的是示范如何与人交流。见到他人主动问好、招手,用言行来感染孩子。慢慢的孩子就会像你一样去和小伙伴交流的。

2岁多的孩子规则意识特别强。秩序感特别强,包括时间秩序、空间秩序。比如,他的规则是先穿褂子再穿裤子,如果你突然改变了次序,孩子会感到非常不自在,会强烈要求你脱掉重来。
这个时期,就是逻辑能力培养的最佳时期,如果这时教给宝宝红灯停绿灯行,他一定会照做并能坚持一生,而对于违反者会特别反感。但是到孩子5岁了再教这个,孩子就不一定遵从了。(媛妈认为,这个时期是培养孩子原则意识、安全意识的最佳时期,媛爸就是社会秩序感特别强的人,垃圾一定不乱丢、绝不闯红灯等,窃以为就是3岁前形成了好习惯
对于打破规则的坏行为,只需告诉孩子是非。帮孩子试图与其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与人交往。
贾老师的儿子是遵行电梯先下后上原则的,但总能遇见不遵守规则的人。孩子会质疑。的确,我们无法改变污浊的环境,但这不是我们也任由孩子同样污浊的理由。贾老师让儿子把电梯原则涂鸦下来放进口袋,鼓励他再碰到这种状况时拿出来给他们看。于是真的有人感到羞愧并向他道歉了。媛妈认为这个案例非常精彩,贾老师不仅教给孩子怎样去化解尴尬、解决问题,教给孩子怎样主动去与人沟通交流,还保护了孩子的纯净心灵,同时将正义、勇气植入孩子心中,并且让孩子品尝到了坚守正确原则之后所带来的荣耀感和成就感。如果每个妈妈都坚持这样教育孩子,那么不远的未来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会越来越好了。

到这里,贾老师插了一句育儿原则。简单说,孩子这些阶段家长只需要这样做:
0-6个月 爱!给予孩子最好最多的爱,促进形成安全亲子依恋。
7月-1.5岁 多感官刺激,让孩子充分的探索世界
1.5岁-3岁  培养智慧 形成规则

实例,孩子为什么喜欢打人,打不过其他小朋友甚至回头打爸爸妈妈?

打人问题   女孩一般出现在2-3岁,男孩会早一些
1岁多的宝宝打人,有可能只是表达喜欢的一种方式。爸爸妈妈会亲昵的摸摸孩子,但是在孩子眼中父母的动作是加速度的,于是自己在模仿时就加快速度了,又掌握不好力度,就变成了打。
应对策略,向孩子示范正确的表达,拿着宝宝的手摸摸妈妈的脸,告诉他喜欢妈妈就这样摸摸妈妈。还有亲亲、拥抱等。但不要强化"打"的概念,比如用语言反复说“你怎么能打呢?打人是不对的”巴拉巴拉。再加上控制不住的表情口气,反而在孩子脑海中强化形成了“打”这个概念。

再者,家长要特别注意自己生气时的所做出的不愉快行为。因为这对模仿期的孩子来说就是示范,家长不高兴大喊大叫、骂人、摔东西、甚至做出抬手要打的动作,这些表达方式都是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所以要尽量避免。
要教给孩子处理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告诉他你不高兴可以大声的说不高兴、可以这样跺跺脚、可以摇摇头。总之找一个合理的发泄方法。也不能禁止孩子有脾气,不然也不利于心理健康。

孩子大些之后如果还有情绪爆发难以自控的情况,家长要注意寻找原因,弄清楚是什么引发了负面情绪,多数情况是源自成长压力。(孩子自我意识出现一段时间之后,会有越来越强烈的长大感,会不断试图摆脱家长的帮助自己去做一些事。但是心理的长大感并不是以实际生理的能力增强为基础的,或者说生理的支持还达不到。比如他想自己拿到高处的东西,但是身高不够,诸如此类就是成长压力。于是孩子会十分懊恼,坏情绪就出来了
处理办法:1给个拥抱,(告诉孩子父母是支持你的)、2空间转移(离开引发坏情绪的时空,能够帮助孩子较快的平静下来)、3避免唠叨(不要乌里哇啦讲道理,不适宜、没作用)、4转移注意、冷处理(用别的事物吸引他,如果不见效,不妨给他一点独立的空间时间冷静一下)

实例:孩子爱拉抽屉怎么办?
原因:心理因素——好奇心,生理因素——腕部活动需要被发展
应对:搭毛巾(防止挤手),清除安全隐患(小硬币、钥匙神马的不要放在里面),定期换玩具促进好奇


实例,某个爸爸,要求儿子自己走上一个台阶,但是儿子不肯非要爸爸抱。僵持一段时间之后,妈妈来了,但是妈妈也要求儿子按照爸爸说的做,“妈妈知道你自己能行,妈妈知道你还有力气自己走上去”。贾老师观察20分钟后,决定上前阻挠。贾老师说,自己上台阶和抱上去是原则问题吗?自己不走将来就不独立了吗?有联系到刚才孩子不打招呼的实例,说,孩子不打招呼,将来就一定会出现人际交往问题了吗?非原则问题,非安全问题,放他一马。倔孩子一定有倔家长。

贾老师讲的父子僵持的例子,如果发生在我身上,我一定会是个像他们一样坚持的妈妈。贾老师说,非原则问题、非安全问题,放孩子一马。这句话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对待孩子是个特教真的妈妈,放孩子一马是我从未想到过的。

但是,究竟什么问题可以放过呢?按照贾老师的说法,不爱跟人打招呼可以放过,不走上那个台阶能放过,那么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三心两意不专心是不是也可以放过?那之前讲到的还有何意义呢?

贾老师说,父子僵持后,妈妈来了也是同样态度。我只能说,妈妈做得对。倒不是这件事本身的坚持对不对,这确实是值得商榷的,但是对孩子来说,父母态度的一致对他来说更有益处。如果爸爸妈妈或是其他家人用不统一的态度对待孩子,这样做的危害反而更大。孩子内心会对规则标准感到困惑和混乱,慢慢变得两面派,变得骄纵难管肆意妄为。

我觉得,两权其害取其轻,倔强只是个中性词,如果用到该用的地方,为了值得的事情而倔强,是不是就在大众习惯上被赞美成了执着了呢?

至此,听课笔记已经全部整理完毕。也加入了不少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希望能给身边的妈妈们以帮助和启迪。







Rank: 3Rank: 3Rank: 3

妈豆
97  
宝宝生日
 
帖子
17 
黛嫣然 发表于 2012-3-22 10:51
前几天发的帖子里,有妈妈希望看到讲座的录像。当时开始前主持人已经提出了不允许录像的要求,媛妈就只做了 ...

这个是听的早教,不带孩子的,父母学的吗?
家有两个小棉袄

大 专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妈豆
20872  
宝宝生日
2016-03-30 
帖子
1196 
回复 来说说 的帖子


是东方爱婴主办的一次公益育儿讲座。妈网前段时间有组织报名。

http://www.jnmama.com/thread-670216-1-1.html

孙果果

高 三

Rank: 16Rank: 16Rank: 16Rank: 16

妈豆
5550  
宝宝生日
null 
帖子
788 
学习过了.... 谢谢媛媛妈.
甜甜妈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

妈豆
3700  
宝宝生日
null 
帖子
519 
学习了 谢谢

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Rank: 18

妈豆
4792  
宝宝生日
2012-04-11 
帖子
927 
媛妈辛苦了,谢谢你的分享
Hello莱恩

高 二

Rank: 15Rank: 15Rank: 15

妈豆
5309  
宝宝生日
2011-09-12 
帖子
886 
学习了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媛妈分享:如何培养宝宝终身受益的好习惯(笔记+感触) ...
快速回复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互联网清理整顿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220217粤ICP备09174648号粤网安备案号:4406043013573公安机关备案号:44010602000092Copyright 2004-2017 盛成科技 All Right Reserved版权所有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电子营业执照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6]7051-1702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20-85505893/18122325185 举报邮箱:kf@mama.cn 涉未成年人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中国互联网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kf@mama.cn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