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加工的食品
时报12月6日讯 本报日前对“周记扒鸡”初加工点的卫生环境进行报道。稿件见报后,“周记扒鸡”店对初加工点进行了积极整改,并于12月4日正式通过了槐荫区质监局的验收备案。
12月4日下午,记者来到西沙王庄“周记扒鸡”初加工点,几名穿着崭新白色工作服的工人正在整理肉食,放肉的塑料筐干净整洁,大锅灶台旁放着半桶“好理由”大豆油。
初加工点负责人片先生说,对质监部门提出的建议,已逐条按照要求完善。槐荫区质监局食品监管科科长单国栋告诉记者,“周记扒鸡”初加工点已经按照要求整改,并提交了整改报告,4日上午,他们到现场进行了验收,结果为合格。“主要就是加工环境差一些,排水不畅,整改后已明显改善,我们会不定期突击检查。”单国栋说。 在初加工点作坊里,记者看到经过油炸的半成品扒鸡、猪蹄等放在塑料筐里,看上去很像熟肉。片先生介绍,这些鸡是生的,在这里只是初加工定型、上色,之后还要运到老店去加工。“扒鸡上色用的是蜂蜜水,成本高但口感好。”据悉,周记的加工方法都是传统工艺,选料和加工环节都很严格。扒鸡初加工后,放入20余味中药材,经过一夜焖煮,第二天一早出锅直接销售。 记者了解到,“周记扒鸡”店已经有27年的历史,焖煮的工序和20多味中药配方都是保密的。 (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