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ihuatanio 于 2015-3-12 09:54 编辑
婴儿时期孩子完全依赖父母的时候被无条件接纳,亲密拥抱,大一些孩子便不再会“粘人”,长大懂得如何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一岁半左右孩子开始尝试分离与独立的时候,能够放手让她做并在她求抱抱的时候立刻满足,孩子便会有主动探索的勇气; 两岁左右探索危险的时候,站在她旁边在她需要的时候随时帮助,让她知道看不到妈妈并不是失去妈妈,长大后失恋、亲人去世、遭遇挫折就不会承受不住。 这两个月的日志想根据凡希的表现深入谈谈凡希麻麻对孩子安全感的认识,很多也是糅合的别人的观点,掺杂着自己儿时的记忆。
对于希来说,爸爸,还是那个爸爸;对于麻麻来说,老公不再是那个老公咯
妈妈的分离焦虑更厉害 国庆假期,凡希麻麻做了个子宫息肉切除手术,把凡希送回老家让奶奶带了半个月。手术后这几天躺在家里休息在持续关注**事件,看网上各种口水战,回顾下我朝当年**澎湃的运动,很中立的看的。可有个香港女白领的日记还是让我不理性、不淡定了。
“晚八点,在Office加班。忽然电话铃大作,那一端传来女儿撕心裂肺的大哭,”我想你回来。我想去接你。我这几天都没有去接你。“ 我立即丢下手里的活,套上跑鞋,狂奔出去。出门一看,从长江中心到交易广场,一路上所有的的士站全是人,小巴站全是人,令人绝望……这一刻,我对任何主义、任何理论、任何市场都没有兴趣,我只想早一点再早一点回到家。这一刻,我的心里充满了焦急和愤怒。”
在此之前,当别人问起想不想孩子的时候,凡希麻麻还风轻云淡的说“不想”,可那一刻飞奔回家抱抱孩子的冲动压抑不住。可回到老家后看到凡希惊喜却又没有大波澜的样子,凡希麻麻也没有激动地去像电视剧里那样紧紧拥抱她,因为怕吓着她,只是像下了班一样抱一下亲一下。
回到济南后,每个周末就陪她玩,看她在英雄山广场跑着跑着从地上捡起一个枣,拿起来边玩边说“希发财了”;在泉城公园想玩迷宫麻麻说她太小,她踮起脚尖说“希长大了,可以玩了”;晚上腻在妈妈怀里唱新学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唱完跟往常一样为自己鼓掌后抬起头说“谢谢”,麻麻好奇的问“谢谢谁啊?”凡希回答“谢谢麻麻呀!”这一刻的惊喜足以化解麻麻的焦虑。
现在是不管干什么,妈妈,拍个照,妈妈,录一个,录上两秒就说“好了!”
其实,我们只想要一个拥抱
生了孩子,作为一个母亲的能量被激发出来后,会更深入的思考一些事情,凡希麻麻便是在凡希出生后开始自我性格的挖掘的。
凡希麻麻跟妹妹只差不到两岁,所以不到一岁母亲就给断了奶。小时候凡希麻麻是公认性格温和,母亲经常沾沾自喜得逢人就说,这个闺女听话,出生到6个多月躺床上都不用抱,喂饱了奶去赶一趟集回来发现在襁褓里拉了尿了也只是蹬蹬脚都不会吭声。这样,母亲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不太省心的**三个兄弟姐妹身上,小时候看到6岁多的妹妹缠着妈妈吃奶,周围人总拿凡希麻麻早断奶的例子来笑话她,可那时候他们不知道凡希麻麻在享受夸耀的同时,内心多么羡慕能跟母亲亲昵的妹妹。
在上学的时代因为成绩好,在姐妹中间经常被表扬,这种感受基本是被遗忘了的。然而长大后尤其结婚后,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总会有失落,对被疼爱的渴望会更多一些,幸好凡希粑粑是“给予”型的配偶。但理工男天生没有细腻的感触,也没有热情张扬的表达,让凡希麻麻经常会有一些患得患失的失落感。
刚出生的时候,凡希麻麻根本不敢碰触这个软体动物,对于她的出生,只有一种神奇感,谈不上爱,甚至对其有嫉妒感。大部分的心思还停留在“这么多人都围着个孩子品头论足,谁来关心我一下啊”的小小不平衡感上;月子里处于母乳不足的焦虑期,更执着于怎样省**,没有精力抱孩子亲孩子,看到凡希拉粑粑后巨恶心。而且有姥姥和月嫂伺候月子的时候更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羞于表达对自己女儿的好奇与爱。
庆幸的是出了月子以后,没有外人的存在,我和凡希的独处的时光让拉近了我俩的距离,学着侍弄她,喂她亲她,陪她无聊的玩。在这近六个月产假里,几乎没离开她半步,这也奠定了凡希良好的安全感基础,醒来从来不会哭,断奶也没有剧烈的反抗,一岁半后看妈妈上班分离焦虑也没有那么明显。
【结语】好像是宋丹丹说的吧,“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不小心多了一个吻,然后你发现需要一张床,一套房,一个证……离婚的时候才想起:你原本只想要一个拥抱。”对拥抱与爱的过度苛求铸就一系列的错误,而这种拥抱缺乏感,多是婴幼儿时期造成的。
2014年10月30日
晚上闹起来啊,又要穿棉衣,又要光腚。不要问我头上顶的是什么,内裤!自己套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