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可以作为日常保健法,对胃肠疾病、肺系疾病、夜啼、睡眠不安、遗尿、多汗等等有防治作用,操作方法简单,建议亲们学之练之,宝宝一生会受益无穷。
脊背是养生保健的一个重要部位。从生理解剖看,脊柱中有脊髓,这是大脑的延伸,神经从脊髓分支
出来,散布到全身各处,大脑通过脊髓和神经网络指挥全身的活动。从经络方面看,脊背正中间是督脉,
督就是“都督”、“总督”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督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
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盛而又怕寒。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
枢纽。更重要的是,膀胱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联系着其他的腑脏,肺腧、厥阴腧(就是心包腧)、
心腧、膈腧、肝腧、胆腧、脾腧、胃腧、三焦腧、大肠腧、小肠腧、膀胱腧都在膀胱经上,分布于督脉两
侧。所谓“腧”,就是“输”,比如,肺腧就是肺脏的转输、输注之穴,对于保养肺部和治疗肺脏的疾病
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脏的“腧”穴也是如此。捏脊疏通全身气血的大枢纽,同时把五脏六腑的气机疏
通一遍,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因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整体地、双向地调节内脏活动,从而防治多种
疾病。
一、捏脊方向:捏脊法最早应用于治疗调理儿童的虚证,而大多数儿童的疾病都源于阳气不足造成
的,其原因在于小儿的健康取决于先天之本肾,其命门真火要生发上去,充盈全身。但是,由于小儿五脏
未实,形气未充,往往生发之力不足,阳气不能上达。既然不能上达,就要靠人工往上提一提,所以,捏
积要从下往上捏,把脊背的积滞的气血捏开,阳气也就能顺势生发上去。
而成人其后天之本脾胃渐旺,阳气充盈于上部,需要往下走,但由于脊背的阻滞,往往下不去。高血
压患者就是最典型也最极端的例子,阳气下不去,郁积在上焦,上冲头部,造成过多的耗散,甚则出现心
慌、头晕等症状。从上往下捏了,既可以去积除滞,又可以使阳气顺势下行,上下交泰,很多慢性病都能
除去。七岁以下的小儿,只能从下往上捏;七岁以上,包括成人,都必须从上往下捏。
二“捏积” 与“捏脊”:二者区别之一时前者会有“捏三提一”的重刺激法,所以要求更为严
格,而捏脊则是一般的按摩,随意性更强一些。实际上我们平时常做的是“捏积”,因为有“捏三提一”
如果只是普通的“捏脊”,不管沿什么方向都是捏不坏的,只有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一点,必须从上往下
捏。但是,如果要使脊背养生的效果达到最大化,那就要使用我们所讲的“捏积”法了,也就是捏起皮肉
朝一个方向捻动,并且捏三提一。由于这种手法要从更深层次动气血,所以,在方向上要求极为严格。
不管是“捏积”还是“捏脊”,7岁以下的孩子都可以自下而上咯!妈妈们可以在推拿医生给自己宝宝推拿
时,咨询请教一下医生,可获得更专业更权威的指导!捏脊的时间,不必拘泥,什么时候都可以,一般晚
上临睡前最好。至于次数,一般以每天3--5次为宜,如果宝宝感觉舒服,非常想再捏捏,再多捏几次也无
妨,养成一个定时捏积的好习惯,久久行之自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出现。
三、捏脊操作方法
●让宝宝俯卧于床上,背部保持平直、放松。
●捏脊的人站在宝宝后方,两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
●食指半屈,用双手食指中节靠拇指的侧面,抵在孩子的尾骨处;大拇指与食指相对,向上捏起皮肤,同
时向上捻动。两手交替,沿脊柱两侧自长强穴(肛门后上3--5厘米处)向上边推边捏边放,一直推到大椎穴
(颈后平肩的骨突部位),算做捏脊一遍。
●第2、3、4遍仍按前法捏脊,但每捏3下需将背部皮肤向上提一次。再重复第一遍的动作两遍,共6遍。
●最后用两拇指分别自上而下揉按脊柱两侧3--5次。
●一般每天捏一次连续7--10天为一疗程。疗效出现较晚的宝宝可连做两个疗程。
五、捏脊要注意事项
1、时段:捏脊在早晨起床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疗效较好。捏脊前要露出整个背部,力求背部平、正、肌肉
放松。
2、温度:捏脊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捏脊者的指甲要修整光滑,手部要温暖,用指腹,手法宜轻柔、敏捷,
用力及速度要均等,捏脊中途最好不要停止。
3、时间:每次捏脊时间不宜太长,以3--5分钟为宜。
4、年龄:捏脊疗法适于半岁以上到7岁左右的宝宝。年龄过小的宝宝皮肤娇嫩,掌握不好力度容易造成皮
肤破损;年龄过大则因为背肌较厚,不易提起,穴位点按不到位而影响疗效。
5、禁忌:宝宝背部皮肤有破损,患有疖肿、皮肤病及发高烧时要暂停。
[ 本帖最后由 家有儿女济南 于 2010-9-13 14:5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