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淡然生活 于 2013-4-3 09:45 编辑
以前都说,小孩子说的话都是真的,小孩子不会撒谎。
但是,自从浩浩上了幼儿园,我慢慢发现,小孩子说的话未必全是真的。
当然,这样并不是小孩子撒谎,这个也是有依据的,小孩子习惯将想象与现实相混淆。
先说几个实例:
一:
浩浩上幼儿园没几天,班里有个小女孩被别的小朋友挠了脸上一道。
这是小女孩妈妈跟我说的,因为我们接孩子刚好一路。
我知道自己孩子不会挠人,我安慰了下小女孩的妈妈,给她宽了宽心。
结果,过了几天,浩浩说那是他挠的,我大吃一惊。
我赶紧的跟班主任打电话问这个事儿,班主任说不是浩浩,是别的小朋友。
可见,浩浩说的不是真的,是他自己想象的。
二、
4个月小侄子来家里,把沙发尿了一点儿。
后来,浩浩非说那是浩浩尿的。
真搞不明白,浩浩为啥把这些事儿往自己身上想象。
难道是这些事引起家长和老师注意了,浩浩希望家长和老师更多的关注自己?
三、
浩浩说要把奶片带给班里的小朋友,接他的时候,我问分了吗。
他说分了,你一口,我一口,吃的可香了。说的跟真的似的。
结果,我打开书包一看,奶片原封未动。
四、
问浩浩跟谁玩了,说跟可乐,媛媛,还有皮皮。
可是,我知道皮皮还没去幼儿园呢,是周日那天跟皮皮玩过。
由此可见,小朋友时间上也分不清楚,以前做过的就容易罗列到一块儿。
所以,上幼儿园之后,我感觉,也不能单纯的从孩子嘴里了解他过的怎么样。
或许,有一些都是他想象的,未必是真的。真假,需要我们家长多观察,辨真伪。
这几天没事儿经常扒拉早教幼教的帖子,看有的亲说孩子在幼儿园回家之后,只是报喜不报忧。
还记得一个帖子说,有个专家曾说小孩子记忆有个保护系统,会自动过滤那些不好的,只记住好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孩子为什么只报喜不报忧了。所以说自己孩子还得自己过观察,通过言行,了解孩子内心。
再转两篇文章:
幼儿的“想象与现实混淆”现象
所谓的“想象与现实混淆”,就是说是把一些想象中的东西当作现实的东西。幼儿期儿童有时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是已经得到的东西,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作已经出现的事情来描述。此外,幼儿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和扮演的角色一样,身临其境,或与剧中人物同兴奋,共忧愁,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这也是由于想象与现实混淆的缘故。这种现象在有些幼儿身上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
成人应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在组织幼儿学习活动时,一方面使幼儿在想象中和故事或游戏中的角色一样活动,分享角色的乐趣,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来接受教育;另一方面,应尽量避免引起恐惧、害怕等情绪。尤其对年龄较小且又胆小的幼儿,在有关的活动中,更要多加说明,使他们知道这些不是真实的,不要害怕。
如: 一个3岁多的幼儿听到他爸爸介绍了出差广州了的情况,他也很想去广州玩一玩。星期一去幼儿园,老师问他:"星期天去哪儿了,玩得好吗?"他回答说:"去广州了,玩得真高兴。"孩子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她往往会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事情,家长不要“偏听偏信”,另外,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将遇到的问题作为答案,如成人问:你今天尿裤子了吗?孩子回答:尿裤子了。问:你吃没吃饱?答:没吃饱。据此,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从而客观的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在“想象与现实混淆”的现象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假想的游戏伙伴”,这是幼儿正常的感情表达形式。幼儿把想象中的人或动物当作真实的,他们对它说话,和它一起玩,在谈话中提到它。据调查约有15~30%的儿童在3到10岁内有假想的伙伴。这些无形的朋友一般在儿童两岁半到六岁左右来到幼儿的生活中,一般在幼儿学龄时消失。在幼儿期,幼儿和某个不存在的人一起游戏,这不是什么病态,但大部分家长感到无法忍受幼儿的这种“神经兮兮”。家长应明确认识到,有假想伙伴的幼儿通常也能和其他幼儿玩得很好。他们在和其他幼儿游戏时,就不再带上他们的假想伙伴。独生子女和第一个孩子比有哥哥姐姐的幼儿更可能有假想伙伴,这表明这些幼儿找到了免于寂寞的巧妙方法。与智力方面缺乏创见的幼儿相比,聪明伶俐、寓于创造性的幼儿更可能有假想的伙伴。 此外,父母和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把幼儿说的与事实不符的话都简单地归之为说谎,而应深入了解,弄清真相,假如是想象与现实的混淆,就要耐心指导幼儿,使他们分清想象与事实。
|